文章内容

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校报》

原创话剧《牵挂》感动演出

作者:范敬群    
2013-10-01     浏览(100)     (0)

华中农业大学原创话剧《牵挂》结束了连续三天的演出,所有演员和音乐均为学生原创。该剧以大学生支教为主线,展现了学生们为改变中国农民命运而无私奉献的精神。该剧为华农校庆而作,让师生们对学校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报讯(记者范敬群)“牵挂,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昨天晚上,在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大型原创话剧《牵挂》结束了连续三天的演出。
  9月24日起,学校前后共有近5000师生观进场,观看这部所有演员均为本校学生,所有主题曲、配乐也均为学生原创的话剧。不少观众现场感动落泪,表示“贴近生活,真实感人”。
  话剧《牵挂》以大学生支教为主线,主人公张福禹取材于该校的三个学生典型:弃研赴贵州支教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献身支教的赵福兵和舍己救人的张瑜,通过四个家庭的对比冲突,三代人的命运起伏,两份情感的取舍抉择,展现了华中农业大学“勤读立耕、立己达人”的价值追求。
  话剧以歌舞开场,吉他弹唱毕业季。主人公张福禹外号张乐呵,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作为应届毕业生,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保研资格,奔赴恩施大山支教。在恩施凤凰岭凤凰小学,他给孩子们传授着文化知识,教他们播种傅廷栋院士研发的优质油菜,向他们普及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启蒙他们对于农学的兴趣。他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也为理想付出了代价。他的爱情才刚开始便被距离和猜疑而差点终结,他的生命因长期劳累而逝去。在他感染下,支教队伍日益壮大,更多的学生开始关注思考农业农村农民的命运。
  《牵挂》由曾经编剧过《徐九经升官记》等剧的国家一级编剧习志淦编剧兼导演。他说,该剧是为华中农业大学115周年校庆而作,“在华农的校史馆,我看到了专家们的丰硕科研成果,也看到了莘莘学子为农村献出宝贵青春乃至生命。他们的事迹令我感动”,他说。
  正是因为这份感动,从未涉及话剧的40后习志洤,与一群从未上过台的90后,花了10个月的时间,推出了这台《牵挂》,献给那些为改变中国农民命运而无私奉献的人们。
  “看完话剧,我对学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为是华中农大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小杨看完话剧后激动的说。
  一名教师看完首演后,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人聊了一路《牵挂》,他说:“我们都哭了。很感人,很成功!希望每一个师生都有机会看一遍!这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校观,就业观,恋爱观等都有正能量作用。”
  在看完首演后,国家一级编剧、原湖北省文联主席沈虹光非常感动。她说,剧中青春的理想主义最让人感动,孩子们的本色演出胜过了任何舞台经验。在她看来,理想是这场演出的灵魂,它表达了一种真挚的愿望,为了农村而奉献自己,这是剧本人物和现场表扬同学们的心声,从这点上来说是剧本最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