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哥本哈根的中国青年代表团
“2041南极领导力培训项目”、首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哥本哈根大会……在北大校园里,活跃着这样一批青年学生,他们的身影频频出现在有关环保和世界环境问题的会场上和活动中。随着环境和气候问题日渐引起世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北大学子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了这个事关全人类命运的大问题上。奔赴哥本哈根2009年12月5日,有我校两名学生参加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第一支由中国青年人自行选拔、自发组织的团队———中国青年代表团赶赴哥本哈根大会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支非官方团队的成员均经过严格选拔和培训,40余名成员分别来自环保机构、媒体、企业以及北大、清华、牛津等中外著名高校。为让每位代表团成员发挥特长,中国青年代表团共分为活动组、政策组和媒体组3个小组,我校的孙小明和余乐分别参加了活动组和政策组的活动。此外,来自法学院的张卓梁、徐卓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代表团的研究助理身份与会。而此前在第十三、十四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也都出现了北大学子的身影。
中国青年代表团在哥本哈根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来突显中国青年的环保理念。会议开幕第一天,中国青年代表团就与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组织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携手举办了“绿色中国”的活动,向世界表明了中国青年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决心。
12月9日,会议第三天,中国青年代表团举办了“中医诊断,为地球开出药方”的活动,吸引了各界与会代表前来参与。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孙小明介绍说,每一个前来“应诊”的人都会被要求在签字簿上对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全球温度作出承诺,随后中医会为他号脉并开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个性化行动“药方”。众所周知,环境与气候的既有平衡一旦被破坏,需要恢复的周期比较长,而中国的传统医学则有着善于治疗慢性病的特点。中国青年代表团正是根据中医的这个特点,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与倡导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中医展台的旁边还有一个特制的温度计量器,每小时温度上升并显示一种生物的灭亡或者世界某个角落的消失。每10人在签字簿上签字作出承诺后,全球温度就将下降一度,那些面临灭绝的动物就可以得救。这个活动充分展现了人人关心世界气候变化将带来的积极效果。
就读于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系的余乐则受邀参观了丹麦的一个“节能示范”小镇。“由于天气寒冷,那里的房屋‘密封’措施做得很到位,这可以避免相当多的热能被浪费。虽然那里冬天阳光比较少,每栋房屋上面还是安装了太阳能设施,真可以说是物极其用。”余乐最后补充说:“也许我们能够做得更好。”
大会期间,中国青年代表团还与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青年学生在哥本哈根大学进行了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主题的中美青年交流会。双方就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领跑低碳校园不仅在哥本哈根会场,在北大校园里学生也时刻关心着会议进程。12月17日,哥本哈根大会结束前夕,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共同发表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倡议书》,号召全校大学生肩负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使命,开启低碳可持续的绿色生活。
2009年,受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环境保护办公室委托,北京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发起了“低碳校园先锋”项目。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对环境设计、节约能源、宣传教育、环境管理等4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形成了《北京大学环境意识调查报告》;通过走访校总务部及相关职能部门,撰写了《北京大学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指南(2009版)》和《2008年北京大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2009年12月4日,在“北京大学低碳校园先锋”项目成果报告与评审会上,与会专家对该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做了充分肯定,并对项目组成员参与环保事业的热心和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平做了较高评价。
“低碳校园先锋”项目组的成员张雯介绍说,世界上的知名大学都已在校园低碳发展模式上做了探索和尝试。他们认为,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也应积极把握低碳发展的机遇,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正在尝试通过实践北大“低碳校园先锋”项目,将北大建设成为中国低碳校园社区的典范。
“低碳校园先锋”项目不仅仅是北大的,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与北京高校环境联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6所高校相关院系研究生会共同发起组成形成的一个关于环境相关学科的团体组织)也有相关合作。项目成熟后,研究会将借助联盟的平台,联合其他高校做出各自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将低碳校园的理念传递到更多高校,以此推动中国低碳校园模式的发展。
如果说哥本哈根大会在于督促各国政府担负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相应责任的话,那么北大校园里关心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学生与各种社团,则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青年一代的环保理念与责任。(窦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