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图片新闻

2008-06-20     浏览(361)     (0)

  安丘故城遗址安丘故城遗址,位于安丘城西8000米的牟山水库中,南距牟山1500米。西汉初为安丘侯国都邑,汉元鼎四年(前113)因罪国除。东汉初,安丘县治所从今县城以南的大墩移至此地。北齐天保七年(556)安丘并入昌安县后,改称牟乡城。隋开皇十六年(596)于此置牟山县,隋大业二年(606)改称安丘县,翌年县治移平昌县城,故城渐废。今古城址高出地面1—2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姑幕故城遗址姑幕故城遗址,位于安丘城南35千米的石埠子乡石埠子村,总面积75万平方米。汉晋为县城,西汉未年琅琊人樊崇领导的赤眉军攻破此城,故有樊王城之称。今石埠子村全部坐落在故址上,村后断崖处暴露的文化层厚约1.5米。村内有古井一眼,汉砖砌成。昌安故城遗址昌安故城遗址,位于安丘城东南14千米王家庄乡李家古城村,总面积8万平方米。该城西汉始置,属高密国,东汉初废,汉安帝重新设置,隋大业二年(606)并入安丘。唐乾元二年(759)安丘县治移入此城,改称辅唐县。宋开宝四年(971)移至今县城,昌安城遂废。目前李家古城村存残垣一段,长500米,高3—4米,黄土夯筑而成,村内发现许多汉代砖瓦。小李家庄遗址小李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尧沟镇小李家庄东南100米。遗址为高台地,东邻大丹河,西、南、北三面系冲积平原,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5—2.7米,断崖暴露灰坑、红烧土、兽骨、陶片等遗迹遗物。采集的标本以夹砂和泥质红皮灰陶为主,极少夹砂褐陶。泥质陶烧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表面多施陶衣并磨光;夹砂陶表面粗糙,渗水易碎。陶器以手工制作为主,少量陶片的口沿处见有慢轮修整痕迹,证明轮制技术已开始应用。纹饰以素面为主,仅见少许麻点、泥条和圆窝纹。可辨识器形的陶片有鼎足、鼎口沿、缽口沿及壶口沿等。其中鼎足为圆锥形或椭圆锥形,缽为敛口。这种形制特征与兖州王因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相近,距今已有6000多年。这是昌乐境内的第一处人类聚落遗址,昌乐灿烂古老的文明就是从这里起步。
  杨徐遗址杨徐遗址,位于昌乐县南郝镇杨徐村西侧,系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遗存。1982年发现,遗址东依杨徐村,处在小丹河河旁台地上。东西150米,南北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大汶口文化堆积厚2—2.5米,个别地方为龙山文化叠压或打破关系。所采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典型标本有夹砂红陶圆锥形鼎足、卷沿、尖唇的罐口沿和泥质红陶壶口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