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潍坊境内的古遗址(四)

作者:任怀国    
2008-06-20     浏览(2846)     (0)


西级遗址


袁家庄遗址


宇家遗址出土铜提梁壶,战国,盛器,口径10.5厘米,通高26厘米。


  林家河遗址林家河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镇林家河村。遗址地势较高,西、南两面与大丹河支流为邻,东北两面不远为埠岭,原面积约有4万平方米,后在修建公路、建立窑场及扩建新村的过程被彻底破坏。从普查材料可知,遗址文化堆积厚1米左右,黄褐色土,结构紧密,内含红烧土、陶片、兽骨等遗迹遗物。采集标本只有陶片,陶片以泥质磨光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未见其它陶色。纹饰以素面为主,压印、乳丁、捺窝等纹饰较多见。可辨识器形的标本有罐形鼎口沿、侧铲形鼎足及器物把手等。其特征与诸城呈子第一期文化同类器形相同或相近,可证其遗址的时代当为大汶口文化中期。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在南郝镇南高村、杨徐村、北岩镇耿家庄、吕家庄以及鄌郚镇西李家庄等多有发现,是大汶口文化在昌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西李家庄遗址西李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鄌郚镇西李家庄前。现存面积8万平方米,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遗存。文化堆积厚1—2米,暴露烧土、人骨、陶片等遗物。标本有根部起拐突的鼎足、夹砂或泥质红陶敛口钵口沿、壶口沿及敞口方唇的尊形器口沿等。
  邹家庄遗址邹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镇邹家庄村西100米。东依丘岭,西、南、北三面紧靠大丹河,靠河处的断崖高达5—7米。从断崖上可看到灰坑、房基、柱洞、陶窑、陶片等遗迹遗物,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
  1983年和198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两次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灰沟、陶器等一批重要文物。灰沟为南北向,断面为倒梯形,上宽约20米,底宽1米,深约7米,两边斜坡,坡上留有高低不等的小平台。沟内填土为黑灰色,可分两个大层,上层为岳石和商周文化堆积,曾发现墓葬、房基、灰坑等大量遗迹。下层按性质可分上、下两个小层,上层曾发现龙山文化陶窑、灰坑,很可能曾是龙山文化先民的作坊遗址;下层是淤土、灰烬、陶片相间的堆积层,系倾倒垃圾及淤积所致。专家断定这条纵贯遗址南北并与大丹河水相连接的灰沟,应是龙山文化先民挖掘的壕沟一类防护设施的遗存。
  两次挖掘所获陶器多数出自人工壕沟,以泥质和夹砂黑陶为主,褐陶次之。另外还有硬质白陶,烧制火候高,硬度大,不渗水。纹饰以素面为主,凹凸弦纹、篮纹、附加堆纹、镂孔、捺窝、乳丁纹等多见。制作方法均采用快轮加工技术,器形规整,器类繁多,主要器类如鼎、豆、罐、盆、杯、甗、鬶、碗等,形态各异。它们是龙山文化制陶业的巅峰期作品,体现了手工业水平的高度发达。
  宇家遗址宇家遗址,位于昌乐县五图镇宇家村南约100米处,北临宇家水库,东依马山。小于河两源头在遗址中部交汇,将其分割为东、西、南三区。遗址总长530米,宽110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文化堆积以商周为主,兼有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存。河流断崖暴露墓葬、灰坑和完整陶器,在此收集到铜鼎、铜盘、铜戈和车马器及陶簋、豆、鬲、罐等文物。
  1989年潍坊市文管会办公室及昌乐县文管所等联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面积400余平方米,清理商周时期墓葬32座,出土文物300余件。
  西级遗址西级遗址,位于昌乐县乔官镇西级村西。南邻猪河,北不远为丘岭,向西是猪河冲积而成的小平原,地势较高,保存完好。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7—2.3米,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东周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遗存未见典型地层堆积。普查时,在村民取土处偶见一残墓,清理后从中拣选到夹砂黑陶鼎残片、细泥磨光黑陶豆、黑陶杯残片和白陶鬶碎片。白陶鬶复原后的器形特征为流上仰、细短颈、扁圆腹、腹背下溜、宽平档、三圆锥形实足,具备典型大汶口文化晚期特征。西级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不论陶器的质料、颜色还是器形特征都已与龙山文化没有多大差别。
  1992年6月,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耿家庄遗址耿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乡耿家庄东南角。东临大丹河,南靠荆山水库,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龙山文化为主,堆积厚1米左右,北部断崖暴露灰坑,墓葬和陶片,典型标本有鼎口沿、鼎足等。
  观音庙遗址观音庙遗址,位于昌乐县五图镇观音庙村西南角。西依桂河,面积约5万平方米。龙山文化堆积厚1—3米,标本有黑陶磨光的豆盘口沿、陶杯残片夹砂黑陶器盖残片等。
  袁家庄遗址袁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镇袁家庄村,以袁家庄为标志分为村北、村南、村东三区。
  村北区,西依大丹河,偏北部一条冲沟将其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分当地人称之为台子地,是龙山文化时期的贵族专用墓地,曾发现人殉、人牺墓和大型贵族墓,据传还曾出土多件玉钺、玉琮、玉环、玉璇玑、玉镢等精美玉器。南部分,西、北两面为断崖。从断崖壁看,龙山文化层厚1米左右,黑灰土,土质松软,可见灰坑、红烧土、木炭、兽骨、陶片等遗迹遗物。从现存遗址地形及大丹河水流走向看,该区原面积当不低于6万平方米。
  村南区西依大丹河,东依丘岭,南靠荆山,残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2米,黄褐土,土质硬实,暴露红烧土、灰坑、小型墓葬、陶片等遗迹遗物。
  村东区,残存面积约4.5万平方米,东依丘岭,西面为村民挖土形成的断崖,西北和西南角分别与村北区和村南区相连,文化堆积层厚1—2米,黄褐土,结构硬实,含少量红烧土颗粒和陶片。
  从三区分布及袁家庄坐落位置情形分析,三区连同袁家庄所占压区域,在当时应是连为一片的聚落区,只是由于村庄的占压才将遗址分割为三区。如推测不误,当初袁家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当不低于20万平方米。
  三区采集的龙山文化器物,除玉钺、玉璧、玉环和零星玉串饰外,其他皆为陶片。陶片以泥质和夹砂黑陶为主,少许灰陶、褐陶或白陶,烧制火候高,陶质坚硬,渗水不易碎。普遍采用轮制技术,器形规整美观。纹饰以素面为主,凹凸弦纹、附加堆纹、刻划纹,乳丁纹亦经常见到。器形有鼎、甗、鬶、豆、罍、盆、碗等,品种繁多。玉钺、玉璧、玉环等皆为微黄绿色,制作精美,细腻柔润,是只有贵族一类人物才有资格配享的贵重物品。袁家庄遗址考古的重要收获,是贵族专用墓地的发现。此处墓葬地虽然大部分被当地村民破坏,但由于发现并保护及时,还是完整保存了比如人殉墓、人牺墓等一批重要资料。
  1992年6月,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庞家庄遗址庞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乡庞家庄村周围。因被村子所压,遗址被分为一、二、三部分。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后多次进行过复查。因在该村周围同时发现了3处遗址,故编号为1—3号遗址。
  一号遗址,位于庞家庄子东南。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有龙山和东周时期文化堆积。器物有鼎、鬶、碗、罐、杯等。东北角的东周文化堆积大部分被破坏,遗迹遗物有灰坑、墓葬、人骨、陶器、铜器、铁器等。
  二号遗址,位于庞家庄村西。南北长250米,东西约200米,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主要是岳石和龙山两种类型。
  三号遗址,位于庞家庄子村西南150米处。属河旁平原,西依大丹河的一条支流。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4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主要是龙山时期,厚约1.1米左右,遗物有陶器和石器。
  1992年6月,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西遗址河西遗址,位于昌乐县马宋镇河西村西。北距昌乐县城西级遗址约25千米,东北距营陵故城遗址约5000米,南依白浪河,东与河西村衔接。现存遗址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1.8万平方米,有龙山、商周、秦汉等多个时期的文化堆积。
  龙山文化堆积在整个遗址均有发现,大多被商周文化层破坏和叠压,断崖上可见灰坑、墓葬、人骨、兽骨、红烧土和陶片。陶片以夹砂黑陶为主,泥质黑陶次之,极少红陶和白陶。泥质陶磨光,油黑发亮,采用先进的轮制技术,器物造型别致规整。陶器种类有鼎、三足盆形鼎、盘、罐、单耳杯、鬶、甗等。这些陶器的基本特征,与寒亭区狮子行遗址、鲁家口遗址、胶县三里河遗址等比较,基本相同,是典型龙山文化遗存。
  该遗址中商周文化堆积最为丰富,并表现出一定的规模和气势,地表和断崖上随处可见陶片、灰坑、墓葬、房屋甚至灰沟。采集到的商周文化遗物极为丰富,就质料而言,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仅见石镰,其形状与今日之农用镰刀无多大差别;骨器则有骨锥、骨铲;陶器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两个陶系:一是以夹砂和云母末为主、陶质较松、颜色不匀、常见黑色斑块的红褐陶,主要有陶甗等,是典型地方土著夷人的文化遗物,有专家将其称为莱人文化,其时代大致与中原地区殷墟文化晚期相当。二是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为辅的灰陶陶系。此种陶多呈青灰色,质地坚硬,器形规整,除素面外,多饰细或中绳纹、三角纹、S纹、凸凹纹等。有些器物与殷墟文化晚期的同类器型相似,时代当在商文化晚期,是商文化在其晚期传播到此地的有力证据。有的则与周人老家沣西一带的同类器形大同小异或基本相同,其时代大致在周文化的早期至中期偏早阶段,应是姜齐国东进之时带来的、从制作工艺到器形组合装饰都未受土著文化影响的纯周人文化,即姜齐早期阶段的文化遗存。该项遗址复杂的物质文化面貌是当时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对研究考察周人与土著人、商人与土著人以及商人与周人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甚至更深层次的关系,均有重要价值。
  1992年6月,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家庄遗址常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镇常家庄村后,大丹河南北贯穿其中。西部面积约1.5万平方米,暴露龙山文化地层和商周灰坑,遗存有表饰竖条附加堆纹的鼎足和绳纹陶片;东部主要为商周文化堆积,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面隆起,高于周围1米,文化层厚3—5米,较典型的器形有陶簋、罐、各式陶豆、鬲以及兽蹄形鼎足。袋形分档鬲、粗矮柄的豆和簋具有西周中晚期器形特点,柱形鬲足和柄部凸棱的豆为春秋特点,兽蹄形鼎足是战国遗物。常家庄遗址,197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考查发现。
  后于刘遗址后于刘遗址,位于昌乐县城东北约6000米的朱留镇后于刘村西北角,是一处古文化遗址密集区。遗址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70米,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遗址的南部以商周和汉代文化为主。
  后于刘遗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昌乐县文管所发现的,并进行过多次调查。
  1989年,为配合济青高速公路重点工程建设,山东省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所对后于刘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面积6400平方米,清理房址6座、墓葬74座、灰坑134个、窑址1座、井1眼、灶址1座,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有10余件典型的素面陶鬲,对研究东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