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三峡大学 - 《三峡大学报》

博士点介绍

2013-09-06     浏览(171)     (0)

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两个学科都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前者解决了重大工程难题,后者服务了重大工程建设。两学科均拥有高水平教学科研人员和实验条件,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土木工程


   本学科源于1970年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的地质灾害研究。1978年开始招收土木工程本科生,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开始培养硕博士研究生,累计397人。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12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57人、博士86人、归国留学人员18人、博士生导师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等24人。
  土木工程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连续三次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1998年岩土工程学科为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4年为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优势学科,2006、2012年土木工程获批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优势学科,是湖北省首批“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设岗学科。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博士点。
  1.坚持理论创新,解决重大工程难题
   
对三峡工程近坝地段新滩滑坡、链子崖危岩体等进行了40多年研究,1985年首次成功预报新滩3000万立方米滑坡,受到国务院八部委联合通报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出并形成了卸荷岩体力学理论体系,成果应用于三峡、二滩等30余个国家重点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的开挖卸荷岩体变形与稳定性分析,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解决了岩石、混凝土等硬质边坡防护与生态恢复问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成果应用于20多个省市。
  2.强化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五年,研究生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2篇、国家科技进步奖1人次、省部级奖8人次、专利20项,在《土木工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87人次。
  3.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与法国克莱蒙大学联合开发了PANDA-Ⅱ动力触探仪,与香港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等开展了三峡库区和清江滑坡灾害预测预报及防治的联合科技攻关。聘任加拿大埃尔伯特大学Dave Chan等国际知名学者为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近五年,主承办国际学术会议9次,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61人次,53人次在国外讲学或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教师出国研修访问45人次,国际交流人才培养项目13项。

水利工程

 
    本学科源于1978年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水工结构工程学科1994年被评为湖北省首批重点学科,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1998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并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累计培养56人。2000年为湖北省首批“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首批省优势学科,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现为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3人,博士84人,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14人,楚天学者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专家19人;建有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
  1.坚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服务重大工程建设
  
开展了复杂及多因素协同作用下的高坝安全、基于海量监测数据与系统仿真的施工反馈设计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及973计划等项目68项。近五年承担企业科技攻关及技术咨询项目262项。解决了葛洲坝、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问题,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及一等奖4项。
  2.依托区位行业优势,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利用水利部与湖北省共建的战略机遇及地处三峡的地域优势,与三峡集团、葛洲坝集团等大型企业组建了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了1个国家级和5个省部级研究平台。校内拥有完备的实验条件,校外建有香溪河、北盘江生态环境野外观测站、溪洛渡大坝混凝土温控防裂现场实验中心。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大坝混凝土测温系统及堆石体位移测试系统、10MN大型多功能动静力三轴试验系统。
  3.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增强学科影响力
  
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荷兰特文特大学等30多所高校及美国SUTRON公司等海外企业合作,在土石坝粗粒土细观力学特性研究、孔隙介质多场耦合、河流生态修复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聘任3位海外“楚天学者”讲座教授。近5年,主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培训11次,接收来自加拿大、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留学生来校学习37人次,16人次在国际会议上作为分会场主席主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