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博的出现,有人高喊:“微博一出,文学将死”。利用微博等网络流行语来填空造句的风潮越来越盛。最近,一位于光棍节当天用自己花了212天呕心沥血制作的16万字情书向自己心仪的女生告白却被女生拒绝的消息在微博上被各路网友疯狂转载,由于大多数网友都用了“女生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的搞笑结尾,“十动拒然体”成为了继“咆哮体”、“梨花体”、“嘉措体”、“丹丹体”后又一新的网络流行语填空造词的模式。
网络流行语的填空造词在网络上无处不在,有人说它的存在丰富了网络文化,发挥了草根阶级的娱乐精神,有人说它的存在会导致语言危机的产生。你,又是怎样看的呢?
正方
@卷卷卷卷:生活充满了乐趣,有木有!!!网友的力量无限大,有木有!!!网络流行语的填空造词是网络的潮流现象,有木有!!!这些句式的出现是网民们走创新发展道路的结果,没有了这些,网络文化的娱乐性就木有了,伤不起!!!有木有!!!
@人生初见:语言本来就是需要新陈代谢、不断发展的,好的网络语言将会被吸收进语言体系中。例如,“雷人”这个词就成功地把名词变成了动词,而且很形象;“囧”字的挖掘,是活学活用的结果;“给力”一词甚至登上了《人民日报》,这都体现了语言创造的全民性,网络上填空造句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文化的创造性。
@风风儿吹过天山:网络流行语的填空造句其实是网友们张扬个性、宣泄情感的自我表达方式,网友在填空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填进了句中,可以帮助宣泄情绪,抒发压抑的心情,只要在不触碰道德底线、不伤害他人利益和感情的原则下进行就可以了。
反方
@白兔看世界:网络流行语的填空造词其实没有多大的创新与营养可言,它只是源于生活,对文学的提升没有多大的帮助,但它却受着热捧,无论是网络文化还是其他文化,都是需要创新需要给人启示,单方面的模仿造句填空并不能给文化带来什么新的营养成分。
@小荷尖尖:填空造词的确具有娱乐性,体现了网络文化的鲜活性,但许多人都把这些填空造词运用到了自己单方面的吐槽与情感宣泄中,这容易形成一种不良的文化趋向,影响着文化的健康发展。
@花开了就好:前不久,作家马原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网络语汇的随意性正在颠覆传统经典,时下出现的读者粉丝化、写作娱乐化现象,令传统语言文学堪忧。其实网上也存在相当多的“语言垃圾”及语言暴力现象,不合规范的语言使用也大量存在,看上去很热闹,但很多是要被淘汰的,而且很多都是庸俗无趣的。(记者团 陆佩仪 李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