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今天,你读书了吗?

2012-12-31     浏览(67)     (0)

  在数字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学以“星星燎原”的姿态占据文学的一片天地,带给我们更多的方便快捷,但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学与经典的品读却正在慢慢被忽略,也致使当代大学生出现文学素养的普遍缺失。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沉淀了文学的历史感和厚重感。“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素养”一词从表面上来看就是平素的修养,而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谓平日之修养也”。因此,素养其中隐含了道德观念和价值的选择,是一个人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互动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不仅能够让我们获取有价值的知识,汲取古人的思想精髓,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所接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身的精神气质,成为我们的修养与禀赋。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将每年的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在我国,为了提高公众阅读的兴趣,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
  但是,如今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在浙江省“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的数据中我们了解到,有22.3%的大学生阅读在半个小时以下,甚至于不阅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要求较高,其次是考试类、生活、科普类和时政类,再次是哲学励志类和历史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和“浅显化”。
  随着互联网和各种终端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狂欢,键盘一敲,鼠标一点,就能够轻松地查文章、写文章。学生可以不用去书店,甚至不用去图书馆,需要资料一搜就有,漫无目的走马观花式的“泛阅读”已成为常态,就算是去阅读,也少了一份激情和一份冷静,缺乏深层次的思索。同时,经典作品的简介本、电视剧、《百家讲坛》、微博、博客文学的产生,都极大地挑战了经典的阅读。南方周末曾就此现象发表一篇评论《人人都是作家,但却没有一个是读者》,深刻地阐释了在当前网络背景下,读者对文学“浅尝辄止”的现象。
  在2010年的两会上,温总理就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今年,莫言圆了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梦,掀起社会上广泛的文学讨论,“书香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校迄今为止也成功举办五届读者活动月,学校的学风建设以来,各院开展的“回归阅读”活动在全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这是一个风气浮躁又功利的时代。特别是在“后莫言”的时代,当文学具有的审美情趣和仰望星空的信仰,遭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讨论文学如何走,大学生的素养如何提高,不如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来得更有意义。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不仅可以修身,更可以炼心。读书在于养心、在于正心,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对人生的一种性情,对心灵的一种回归。在文学的熏陶下,我们醉怀在东方“孔孟之道”的理念,领会西方先哲的智慧,感受古代十年磨一剑的深邃,体悟现代汪洋恣肆的激情。通古贯今,纵横东西,文学带给我们的是一场精神上的盛宴。在新媒体的信息轰炸下,心正则读书有正气,心远则书香也清新。
  今天,你读书了吗?(记者团 苏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