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从赵锡永事件看官场文化

2013-06-24     浏览(122)     (0)

  从2010年开始,一个叫赵锡永的人自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政策研室司长”,在湖南娄底、云南昆明、玉溪等地行骗,不少政府官员信以为真,甚至聘其为政府顾问,导演了一场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几千年来,“父母官”情结一直在我们的文化思维中沿袭。赵锡永认为,自己的平民身份是无法“为人民服务”的,于是,他觉得自己必须当领导,且有能力当好领导。也许在他的潜意识中,他早已幻化成了历史故事中的钦差大臣,巡视百官,为民请命,实现着自己的远大抱负。
  在变异的官场文化中,官员不仅要在普通民众中扮演“父母官”的角色,而且在官场内部的下级中同样也是“父母官”的形象。基层官员希望像“子女”一样,尽可能多地靠拢在“父母”身边,得到更多被宠爱的机会;上级领导对于基层官员则更是摆出“父母”的架势,顺我意者是“孝顺”,是“好子女”,不听话者则会被惩罚。层级化的“父母官”情结,为上下级的不平等制造了政治伦理的合法性语境。
  这种“父母官”情结给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市场经济要求“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在但凡市场能自主解决的领域都不能越位,而“父母官”却可包办一切,直接干预经济走向;“无所不能”的政府,带来“无所不能”的领导,领导是“永远正确”的,民众和下级只有执行,不能质疑。
  除了“父母官”情结,官场潜规则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所谓的神秘化生态。由于信息不对称,普通民众无法建立一个常态化获取官员信息的渠道。除了在各种会议新闻中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大家都不清楚他们更细节化的工作、生活。
  因此,对于来自“中央”的赵锡永,地方官员都是一种唯恐招待不周的心态。的确,赵锡永能够畅行官场,与下级官员的不敢质疑是分不开的。但跳出这个事件来看,假如来的不是赵锡永,而是一个真钦差,而这时下级恰好又质疑了他的身份,只怕该下级的仕途堪忧。于是,出现“宁可信其真,不可疑其假”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了。由此观之,该反思的并不只是“下级”,“上级”同样需要检讨。
  司马迁说过,“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如果我们的政治生态不能真正消除“父母官”情结、上级领导干部继续高高在上,下级官员则继续唯领导马首是瞻,整个官场一片“和谐”气氛,那么,即使今天不出“赵锡永”,明天也会出来“张锡永”“李锡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