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息夫人,春秋时期息国国君的夫人,出生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的妫姓世家,又名息妫。因容颜绝代又称为“桃花夫人”。由于容貌美丽,公元前680年,楚国灭息国时,楚王将息妫据为己有。
息夫人,原是陈国国君的二女儿,妫姓,后嫁给息侯,所以又名息妫,一生的命运夹在三个男人,也是三个国君之间。
公元前684年,息夫人回陈国探亲,路过蔡国,顺便去探望为蔡侯夫人的姐姐,谁知蔡侯竟在接风的宴席上调戏息夫人。息夫人盛怒之下回到了息国,将此事告诉了息侯。息侯与楚文王密谋图蔡,楚国出兵俘虏了蔡侯。蔡侯则设计报复息侯。他极力向楚王称赞息夫人的美貌,好色的楚王以武力将息夫人抢去作为夫人,息侯被楚王安置在汝水,封其食十家之邑,使守息祀。息侯忿郁而死,息国自此灭亡。
息妫的结局已不可考,关于她的记载歧异甚多。汉刘向《烈女传》说,楚文王灭息,虏获息君夫妇,息夫人自杀,息君亦自杀,是双双自尽的。汉阳民间传说:一天,息夫人趁着文王出行打猎的机会,溜出宫外,与息侯见面,他们自知破镜难圆,就双双殉情自杀了。后人在他们溅血之处遍植桃花,象征鲜血遍地,并建桃花洞和桃花夫人庙纪念他们。楚人便以息夫人为桃茌夫人,立祠以祀。后人又升格封她为主宰桃花的女神。而《左传》则说:楚文王灭息,以息妫归己。传说她因国亡夫死之痛,与楚文王三年不通言语:“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后世多从此说。
息夫人在历史上享有的大名,主要是其在生与死、气节与生命之间的两难选择,与古代文人颇有共鸣之处,所以众多文人墨客、才子雅士纷纷咏叹不绝。诗人宋之问曾感叹道:“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乃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刘长卿的《过桃花夫人庙》:“寂寞应千岁,桃花想一枝。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最有名的当属杜牧《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和王维《息夫人》:“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中国文人追求的是生命之上的一种无论如何也无法撼动的东西:气节,成为几千年士子们文化价值的归属所在。他们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地去守卫着这种东西,杀头抄家都在所不惜并以此为荣。但一个矛盾,困扰了中国文人几千年:在生命之上,是气节。如果生命本身消逝了,气节又算是什么?对死亡的个体而言,那种所谓的气节意义已经消失,意义是留给后人的,而他本身,已经终止。
清初人邓汉仪,写过一首《息夫人庙》:“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前朝消亡的时候他仅仅28岁,没有吃过明王朝的皇粮所以没死(明亡尽节的士大夫很多),他选择了活着——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天祥的,如果死亡只有一点微茫的意义,那么,这死亡带来的终结又代表着什么呢?
这是息夫人考虑的问题,这是“邓汉仪们”考虑的问题。在历史与时代面前,儒家谆谆劝导的那超越生命之上的东西,如果不足以撑起生命的重负,那么个体的终结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答案是只能活着。因为,生命之上,一无所有。这就是息夫人的价值所在吧。正是:千古艰难惟生死,泰山鸿毛谁堪比。吹了油灯拔了蜡,此时方知你是你。
(作者系文学院2010级3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