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大学如何“回归大学本位”?

2013-06-18     浏览(95)     (0)

  蔡元培先生提出: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就是一个探求真理,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我们的学生需要真理、需要高深学问的滋养才能真正成为人才,我们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同样离不了真理和高深学问。探求真理,研究学问,造就硕学闳才,造福人类造福社会,这就是大学的本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让大学免受外界干预。
  “回归大学本位”就是按大学规律办大学,大学要办大学的事,大学治理不能陷入政府管理的模式之中,大学要回归学术,回归到人才培养这个本体功能上来。今天,我们所提出的全面内涵发展就是回归大学本位的基本诉求,内涵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才培养,这才是大学的本真。
  “回归大学本位”,应去除大学的行政化、官僚化、功利化、浮躁化、同质化,这五化有些是学校内部因素决定的,但更多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在目前中国大环境下,大学很难真正回归本位。尽管如此,我们可以通过招聘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加入学校的师资与管理队伍,抵抗外部环境不良风气对大学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回归大学本位。回归本位,就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一种机制和氛围,让这种机制和氛围有益于教师认真教书、储备知识、加强修养、专心业务。让全校上下认识到,谁在这些方面做得好,谁就受人尊敬,谁就受益。大学本位的回归,从大学内部层面来说,应该紧紧围绕学生和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和教师的教学进行。管理层中的官僚作风不除,浮躁情绪不消,以及“教而优则仕”的机制不废,大学本位的回归将是一种奢谈。
  “回归大学本位”,即是“回归学术本位”、“回归学术自由”、“回归学术自治”、“回归学生中心”。“回归学生中心”在我校确定的“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学校“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回归学术自治”方面,尽管我校做了诸多努力,但在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尚有诸多制约因素,对内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全面推行规范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制度,对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政策支持,应该是地方性大学“回归大学本位”的根本途径。在大学精神塑造、大学制度建设等方面我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