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南农业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报》

毕业生择业心理的调适(之一)

2007-06-10     浏览(2)     (0)

本文讨论了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问题,包括追求职业的社会地位、追求职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追求职业的经济报酬、择业的依赖心理、对知识和技术性强的岗位持有高期望值、自主创业的意识增强、不良心理等。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到择业的过程和结果,需要采取相应的心理调适措施。

  时下正是毕业生迈出校园寻找工作、走向社会的时候,有的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但就业的压力依然让很多毕业生力不从心。找工作难的大环境使得一部分毕业生身心疲惫,悲观失望而一蹶不振。面临毕业,择业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件大事。在此,与大家讨论有关毕业生择业心理调适的话题。
  毕业生择业心理特征
  (一)追求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是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那些有实权、有声望或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往往成了毕业生普遍追求的目标。
  (二)追求职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在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下,职业几乎是人们终生不变的,这种观念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择业态度。尽管了解到集体企业或其他所有制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有利,而国家企、事业单位相比较条件差一些,有的人为了求相对安全稳定,还是宁愿选择国家企、事业单位。
  (三)追求职业的经济报酬是择业的重要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已逐渐成为择业时重要的选择意向。因为市场经济的社会对人的经济实力越来越看重,而且毕业后要面临恋爱、结婚建立家庭等需要大量经济支出,这些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择业时对经济报酬的考虑比较多,这也是较多毕业生的心理状态。
  (四)择业的依赖心理仍然存在对自主择业政策的实施,多数毕业生感到高兴,因为这意味着选择机会的增多和择业自由度的增大,可以按照自我设计的目标,自主选择理想的职业。但是,还是有极少数毕业生独立能力低、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心理仍然非常突出,甚至“逼”家长四处为他们找工作,而自己则坐享其成。
  (五)对知识和技术性强的岗位持有高期望值很多毕业生对职业发挥个人才能的适宜性要求较高,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掌握的技能能否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非常看重。如果选择的职业能够学有所用,发挥专长,发挥个人的创造才能,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在精神得到满足,相应受到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认可,即使暂时的地位与经济收入不够满意也不会迟疑,因为他们考虑更多的是长远利益。这应该是最佳选择。
  (六)自主创业的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正在突破传统就业模式,面对挑战与机遇,愿意尝试新的就业形式,比如自主创业。
  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不良心理
  (一)矛盾心理人的一生就是在矛盾心理中度过的,甚至可以说心理矛盾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动力。但是过分强烈持久的心理矛盾冲突对人的心理健康和活动效果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下列矛盾的心态: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但又不能持之以恒;重视事业和才智的发挥,但在实际价值取向上更重视物质和利益;对自我抱有一定的信心,但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气馁;既崇尚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与自卑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性和依赖感交错,使得部分人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
  (二)焦虑心理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映,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使人产生一种压力感,迫使人积极努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不少毕业生在各种选择和诱惑面前无所适从;或就业期望过高,不切合实际;或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急于求成;或幻想无须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免出现焦虑和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
  (三)孤傲心理一些毕业生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以“天之骄子”自居,对自己估价太高,自认高人一等;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实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有的则就业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怕吃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理想与现实间存有巨大的落差。
  (四)自卑心理有的毕业生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错失良机;有的因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勇气,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毕业生、部分女毕业生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毕业生。
  (五)怯懦心理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有些人个性过于怯懦,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有的在面试桌前不是面红耳赤,就是语无伦次、张口结舌、答非所问,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一急之下,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很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就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心目中的形象,以致该表达的未表达。这些人渴望公平,但在机遇面前却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自我推销”中退下阵来。
  (六)挫折心理当今的大学生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经受过大的坎坷和也不具有复杂的经历,很少有过真正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一些毕业生认为,既然过去我事事顺利,这次择业依然应当顺利。他们过于自信,不做认真地心理准备,结果往往在择业中稍一碰壁,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很多人害怕失败。他们一旦受到挫折就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七)攀比心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能力和性格及机遇都不尽相同,因而在择业目标和就业选择上是不具有可比性的。由于年轻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最常见的是互相比周围的同学哪个选择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单位,哪个同学去了大城市或高层次部门。他们选择总抱有一个念头就是“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稍好一点的同学更是如此,于是攀比、嫉妒、“这山望着那山高”,从而忽视自身特点,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自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没有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国家需要去考虑,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人迟迟不愿签约。
  (八)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行为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毕业前一些人因某些主体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性与个性修养,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如损坏公物、对抗、酗酒、自杀等。
  以上种种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可能影响到择业的过程和结果,严重的甚至可以导致一生无可挽救的损失。(待续)
  (健康教育教研室、高级心理保健师李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