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老师、同志们:
历时三天的学校建设发展研讨会即将闭幕。这次会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开得很好,富有成效,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更名后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在研讨会开幕前,学校举行了隆重热烈而又简短简朴的安徽建筑大学揭牌仪式。这次揭牌仪式不请领导揭牌、不请名人揭牌,而是请一位教师和一位学生揭牌,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幕式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同志作了一个十分精彩而又非常生动的讲话,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四个方面的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程艺厅长的讲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和热烈反响,对于开好这次研讨会和学校今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潜生校长在会上代表学校党委行政作了一个很好的讲话,从6个方面提出了学校更名大学后的发展思路。与会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座谈和讨论,畅谈学校发展大计,特别是就如何实现学校从学院到大学的实质性转变、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各单位还组织召开了务虚会,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和自身的发展集思广益,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昨天,党委整整用了一天时间召开了务虚会,就如何推进学校发展、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刚才,8个单位的负责同志作了发言,就不同的专题畅谈了自己的见解,很受启发。下面根据党委务虚会讨论的情况,就如何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认清形势,明确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的发展定位学校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并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引擎和动力。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美好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的宏伟蓝图,这为建筑类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来看,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着眼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为学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机遇和发展机遇。从学校发展来看,学校由学院更名为大学,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发展环境,也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奠定了基础。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大学方阵的新兵,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从我省省属高校来看,11所校名冠以大学的高校,我们最年轻,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最少,7所大学已具有博士点。从国内10所同类型建筑类高校来看,我们的实力和水平位于中下游,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从学校发展来看,学校更名为大学后,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更高、要求更高,师生对我们的期待值也更高、要求也更高,学校今后的发展任务也更重、面临的压力更大。为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的发展目标、并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这里,我想谈谈对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的理解和认识。所谓“高水平”,一方面是指经过努力能够进入省属高校的第一方阵,或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我省建设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能起到引领我省建设行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学校放到全国同类型建筑类高校平台上评判,至少应达到中等以上的建设发展水平。所谓“有特色”,不仅指具有一些优势突出的学科(比如讲到建筑、规划、土木工程、给排水、材料、建筑节能,就能想到安徽建筑大学),更重要的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高校的风格和优势,尤其是在大土建类学科发展上,能形成鲜明的、与众不同的特色。
二、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重点,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1、内涵发展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的根本途径提高质量是内涵发展的核心。今天我们讲提高质量,是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点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说,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我认为,人才培养质量是第一位的,是根本。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今年,学校组织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要重视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大实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创造条件。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强化学风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提升、更好地成长成才。要积极(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