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很高兴参加 “安徽建筑大学建设发展研讨会”。首先,我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对学校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表示热烈祝贺。在这次更名过程中,学校全面总结了办学经验,认真梳理了办学思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服务能力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得到了教育部专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我向长期以来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各个时代的广大干部教师职工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简单地以扩大办学规模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也不是换个名字就能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段经典台词。原话是:“what’sinaname?thatwhichwecallarosebyanyothernamewouldsmellassweet.”直译过来就是:“名字有什么?玫瑰叫任何名字,依然芳香如故。”此话蕴含这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相对于名称而言,内涵和本质更重要。
衷心祝愿建筑大学在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芳香。
高校的内涵发展,无非是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学科建设、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方面不断提高质量、水平、特色和品位。虽然各校专长不一,各具特色,总的来说,提升内涵的关键动力还是要靠改革。备受世人敬仰的哈佛大学,历史上也曾几度易名,直到建校230多年后,在时任校长艾略特(CharlesWilliam Eliot)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从根本上蜕变成现代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影响美国、乃至全球高等教育的 “哈佛模式”。可见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在学校发展历史上是多么的重要。
多年来,我省高校围绕内涵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总体上看,高校的改革与时代发展还有较大距离。一些改革或流于形式,或较为肤浅。外延的多,内涵的少;同质的多,特色的少;修正式的多,革命性的少;附庸风雅的多,正本清源的少。希望学校在推动内涵建设的改革中敢于破旧立新,敢于革自己的命。
第一,要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
我离开教学第一线已经多年,不敢对现在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妄加评论,但我总的感觉是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严谨有余,开放不足。我们不断要求学生这样那样,很少说一句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我们强化公平,却很少顾及学生的兴趣与选择。我们建设了非常好的实验室,却很少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自主设计给予更多的投入。两年多以前,我带杨兵、吕萍(当时厅办公室主任)等20多名高校领导赴美培训。在洛杉矶参加了一所建立在铁路沿线废弃的物流仓库内的建筑艺术学院。学校的名字我早已不记得了,但学校的景象却历历在目。我们在该校校长的引导下,从仓库的这头走到那头,从楼下走到楼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挤满了学习、创作的学生,到处堆满了学生创作、设计的作品,甚至连学校领导层开会的桌子,都是学校师生自己设计的。更让我们惊讶的还有两点。一是一位来自我省的留学生,他个性鲜明,在合肥连参加高考都感到十分困难,然而在那里却如鱼得水,并十分自豪地向我们展示他和他的团队设计的广场艺术作品,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我等沉思良久。二是该校校长,对学生的设计作品如数家珍,对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方法娓娓道来,体现了极强的专业精神和管理能力。我常想,有朝一日我们的大学那些豪华的建筑不再像宾馆,校园不再像公园,而是处处堆满了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处处闪烁着学生的奇思妙想,那就说明我们的培养方式改革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当然,生搬硬套显然是不行的,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更多地尊重他们对兴趣的选择,鼓励他们张扬个性,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一种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培养模式。
第二,要在学科建设上加大改革力度。
也许有人在纠结“大学”和“学院”的学科究竟有什么区别,依我讲根本没有区别,有区别的只有现在和将来。我们是建筑大学,建筑就是我们的特色和本钱。你要想变成综合性大学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有拳头产品。这个产品就是“建筑”。学科建设说到底是人,以及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就好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没有人不行,有了人,不能凝聚在一起,不能发挥作用也不行。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力度推动人事制度改革。从引进、培养、凝聚、评价、尊重等方面建立起灵活开放、尊重人才、干事创业、团结协作的用人风气。希望学校领导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有大魄力,要舍得花大本钱引进和培养学校发展关键学科领域中的关键人才,把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转型发展、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开辟新兴和重要研发领域的关键手段。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围绕学校发展的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建立一批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形成一种风清气正的用人机制,探索一种灵活开放引进人才的方式方法。
第三,要在服务社会上加大改革力度。
今天,我们面临城镇化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大好机遇。有太多的项目等待我们去完成,太多的课题等待我们去破解。从建筑设计,城镇规划,乡村规划,建筑材料,城市管网,园林景观,道路交通等等,即便是一个外行,都可以切身感受到城镇化建设对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安徽又是一个在建筑史上曾经辉煌的省份,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研究需要我们的智慧和技术。不能简单地把服务社会仅仅当作奉献。试想想,如果我们的教授在这样一个广阔领域里大显身手,不正是我们提高研发能力、学科水平、文化品位的最好的手段吗?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在这个大舞台上得到锻炼,不正是加强他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最好的方法吗?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服务社会既是高等学校和广大教师、学生的社会责任,也是加强内涵建设,锻炼研发队伍,凝练学科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一个极好的大平台。围绕服务社会,要推动评价制度改革,让广大教师走出校门去承接更多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和课题。我希望在我省城镇化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看到安徽建筑大学的身影,显示安徽建筑大学的贡献,贴出安徽建筑大学的标签。
第四,要在学校管理上加大改革的力度。
从政府层面,我们已经着手开始推动管理改革,以今年的预算为例,生均12000元经费的大部分将由学校自主制定预算。更多的自主权交给了学校。但是,坦率地将,不是没有担心。学校是否能够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科学公正、精打细算的预算还有待于大家共同努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投入来之不易,在经济发展形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应该对人民的血汗钱高度负责。不允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丁点问题。严禁搞豪华建设、突击发钱。我们一定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刀刃上。
要不断完善校内绩效考核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尤其对从事科技研发和教学工作同志,不能简单地采取工厂计件式的考核方式,那样做只会毁了学术,不符合教学科研规律。要有一套激励政策,鼓励业务骨干潜心教书,静心研究。学校需要一批有业务背景的教师充实到管理岗位。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靠一线的教师。
今天是一个讨论会,我不想面面俱到地发表所谓的“重要讲话”。请允许我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也请大家批评指正。我看到研讨会的一些议题,相信凭借大家的智慧,一定能够全面系统深入地谋划好学校未来发展思路。若干年后,当后来人们回顾学校发展的历史,能为我们今天的办学思路和推动内涵式发展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拍手叫好,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欣慰。
再次祝这次研讨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