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师范大学 - 《四川师大报》

“让”之境界

作者:伍映虹    
2013-03-20    
    让者,谦让不争也。论语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让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让,是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气魄。让是一种品质,一种气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廉颇和蔺相如同为赵国大臣,廉颇因嫉妒蔺相如才华故而在众人面前诋毁蔺相如,并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也掉转车子避开他。门人问及蔺相如为何如此时,相如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是蔺相如的让。
    让,也指退让、让步。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则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后来,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以兑现昔日诺言。公子重耳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也随着城濮之战流为美谈,以此赞扬不与人相争或主动退让。晋文公“退避三舍”,让出了诚信,也让出了气概。
    梅之所以赢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叹,是因为它对冰雪的让;荷之所以赢得“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誉是因为它对污泥的让;竹之所以赢得“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颂扬是因为它对悬崖的让。
    让,也可以成就和谐。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与林、鸟与山,一动一静中便见和谐。正是让于自然,才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才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共美。绿叶配红花,红花的鲜艳夺目正是靠绿叶默默无闻地衬托才得以实现,绿叶让出了美,让出了和谐;滴水聚汪洋,汪洋的宏伟也同样是无数水滴造就,水滴让出了汪洋,让出了宏伟;月明星稀,星月共辉之时方显繁星之让,烘托明月之光辉。
    让,有礼让、退让、忍让、谦让……孔子推崇的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是人生修养的前提,让才是终极的目标。一个人的品性要做到温良恭俭容易,但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让往往较难实现。它需要我们拥有大智慧、怀有大胸怀,才能创造出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
    (作者系政治教育学院2011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