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师大报》
往事回眸
馆长徐孝通
□马国平
作者回忆了徐孝通教授担任图书馆馆长时期的事迹,描述了他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对年老同事的尊称和对小青年的诚恳交流,以及在图书馆的学术成就和独特魅力。作者感叹时光荏苒,对徐先生的敬仰之情长留心中。
徐孝通教授在1979年初至1984年期间担任图书馆馆长。那时我二十出头,刚到图书馆东部文科综合阅览室工作。阅览室在学思湖畔的文史楼(就是现在的“三教”)二楼,与教室毗邻,学生们在课间往来于教室与阅览室之间,好不热闹。课间十分钟,大批学生涌进阅览室,借书看杂志。上课铃响后,阅览室安静了,走廊里空无一人,听到的是教室里传来的老师此起彼伏的讲课声音。
那时,徐先生常在文史楼为本科生上课,静悄悄的走廊里可以听到他浑厚、沉稳又沙哑的声音,如果记忆没错的话,那声音就像歌唱家唱坏了嗓子一时还没恢复过来一样,有点吃力的感觉。徐先生下课了,经常到阅览室来给茶杯续水。作为一馆之长,他会关心一下我们的工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徐先生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他对年老的同事尊称为“老师”,对我则记住了我的姓,客气地叫“小马”。最主要的是即使对我这样的“小青年”,作为大教授的他也是相当诚恳地交流对话。有一次,徐先生在校园里看见我,远远地就向我打招呼了。平心而论,徐先生就这样走过去也不为过,他这样一招呼,倒让我有点窘迫,但马上又觉得如沐春风。就这样一个小细节,徐先生的君子之风便长留在我的记忆里,时至今日还像一张久远的老照片,让我回味时念叨几句。
徐孝通教授担任图书馆馆长,正是十年文革后百废待兴的时期。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恢复建制后,徐先生以其学识和威望,统帅图书馆取得大跨步的发展。在他任上,图书馆进入了一个快速进步的时期,购书经费迅猛增加,文献馆藏从97万册增加到128万册,图书馆与学校一起走上新时期建设发展之途。当时,图书馆聚集教学力量开课招收了两届图书馆学专业大专生,并且留下了20多位毕业生充实图书馆的人才队伍,明显改变了图书馆人员的学历层次,图书馆的工作和研究因此发生了新的变化。现在这批毕业生在图书馆只剩下二三人,大都退休或者离职了,他们留下的痕迹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在徐先生的领导下,图书馆从80年代初开始,还在科学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建立和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编印了《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1984年起试行岗位责任制。
对徐孝通先生的学术成就,我无法置喙一句,好在有万能的互联网可以查询。徐先生师出名门,是一代大师金岳霖的学生,1939年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1942年清华大学研究院结业,曾任上海逻辑学会名誉会长,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他与冯契先生共同主编的《外国哲学大辞典》,230万字厚厚的一大本。此书图书馆有两种版本,2000年初版和2008年再版。可惜该书出版之时徐先生已经往生看不到了,但词典的权威性和资料的丰富性则是当世无二。我在图书馆特藏库手捧着徐先生的著作,首先想到的他是我们的馆长,图书馆应该为拥有这样的馆长和这样的巨作感到荣幸和骄傲。
徐先生丰富的学养来源于他青年时期所受的教育,也滋润着他低调内敛的长者情怀,他在师大的星空中未必是最耀眼的一颗,却自有他的独特光芒和魅力。
1984年10月后,年事已高的徐先生不再担任图书馆馆长。后来我们偶然在校园里相遇,他总是微笑着向我点头致意。他大概不记得我的姓名了,但应该知道我在图书馆工作,曾经是他麾下的“小八辣子”。徐先生个子中等,但身材魁梧,头颅硕大,板寸的花白头发,在校园里悠然地走着,具有“民国范儿”的绅士风度,让人肃然起敬。有时候,我远远地看着徐先生,看到路过的学生总有人会向他行注目礼。
记得有一篇回忆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文章说:朱先生在北大未名园散步,就是一道移动的风景。我愿意把这句话移植过来,面对这样一道“风景”,我,鞠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