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校报》

写生侧记

艺有源头“天水”来

2013-05-24     浏览(66)     (0)

这篇文章描述了雕塑系二年级学生下乡写生的经历,他们在麦积山石窟进行了写生训练,并分享了他们的行李和学习工具。学生们虽然感到辛苦,但能够结伴经历写生生活,将这份辛苦融入艺术和生命中。师生共同体会着艺术的快乐。

初识“学霸”班长
“跟着学生们这一路上,我也学会不少年轻人的新词汇,最喜欢的就是‘学霸’这个词儿。”曹晖老师不无自豪地说,“我们这个团队里就有好多这样的学生”。

从见面伊始,我就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于艺术的热爱。我们从天水火车站乘坐公交车抵达距离麦积山石窟5公里的汉唐陶艺苑。同学们在班长组织下,快速完成了住宿组合和房间分配。从莫高窟一路夜车行来的疲劳还来不及释放,早有三五位具有敏锐“艺术嗅觉”的“学霸”打听到,宿舍后面就是美院雕塑系挂牌的实习基地。简单晚餐过后,大家抓紧日落前的宝贵时光,一头扎进实习基地里,观看那里陈列的雕塑模型,为明天的写生积累知识。“下乡写生的时间挺宝贵的,要尽量多看一些,多画点画,多做一些东西带回去,这样才算不白来一趟。”班长张君同学这样告诉我。

 痴迷架上写生
随后的两天,是在麦积山石窟进行写生训练。麦积山上依崖而架的长空栈道迂回曲折,三面峭壁崖体上密布的石窟佛龛,尽情展现着千年里中国传统工匠的劳力与智慧。在自由写生的时间里,同学或席地而坐或倚栏站立,安静的练习写生,全然忘记自己是在距离地面八十米的悬空栈阁上。还有的同学迷恋游走于各个大小洞窟,虽然隔着铁丝纱窗,用曹晖老师的话说,大家都是“恨不得把脑袋伸进去”。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中心特别为我们开具了介绍信,提供了集体参观免票的照顾。但是因为麦积山石窟规划为单行游览路线,下山后才能有餐饮服务和卫生间,但离开后又不允许重新返回继续参观。因此,曹晖老师原计划大家先写生到1点钟,然后下山休息后再集体凭介绍信返回。临近中午,画意正酣的同学们一致表示,不想浪费宝贵时间。于是,大家拿出不多的饼干,曹晖老师拿出了头天吃剩的半个大饼。直到傍晚时分,大家才不舍的放下手中的画笔。大家为了不去卫生间,一直都尽量避免喝水,全身心投入到写生练习中。

 享受艺术“苦旅”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下乡写生就如同组团旅行一般惬意。然而,光看看学生们的行李,就知道这完全不是一次醉心于山水的春游:必不可少的速写本、笔记本;各式样的彩色水笔、钢笔、铅笔、炭笔、橡皮,以及油画棒等绘画工具;还有雕塑系学生随身必备的“宝贝”——每个人3到5公斤的油泥,以及泥塑刀、刮子等物件,抛开吃的喝的不算,光这些学习工具就足够分量。“最怕的就是爬山”学生们认真的说,“背着几公斤的油泥上去不算啥,双手小心翼翼捧着做好的作品下山,才是最累人的。”

听同学们介绍,写生期间,作业量极大,必须完成100张速写和至少4件雕塑,如果想评优秀作业更要下足功夫做出精品来。旅途奔波,睡眠不足,作业压力,大家虽常叫苦,但是能够结伴走出象牙塔,经历这段“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写生生活,仍是最大的收获。就连平时严肃的老师,也成了必不可分的旅伴。没有了课堂的拘束,师生间不仅仅是手把手的艺术指导,还可以经常交流对人生的体会。

下乡写生,艺术“苦旅”?其实大家已经将这份辛苦融入艺术和生命中了。师生们这一路“接地气”的相伴而行,共同体会着艺术的快乐,这种亲历永远留在了记忆中。

宣传部 徐新立/文 雕塑系 曹晖/图

下乡团队:雕塑系二年级  写生地点: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