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江西中医药大学报》

省部级重点学科介绍

生药学学科

2008-06-30     浏览(894)     (0)

  生药学学科于2001年被批准为硕士点;2003年被批准为江西省普通高校“十五”重点学科;2006年被批准为江西省普通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本学科在我国著名药用植物分类专家林英教授、丁景和教授,中药鉴定专家范崔生教授,药用植物栽培专家唐福圃教授等老一辈学者的开拓性工作基础上,形成了药用植物分类、药用植物栽培、中药鉴定、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全国领先优势。本学科主编过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全国中医院校“十五”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并承担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用植物学》青年教师培训班,为全国中医药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本学科教学科研骨干。2001年本学科领衔参加由省科技厅组织的“国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省)”的申报工作,并一举成功,从而使我省成为全国8个国家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省之一。2003年本学科成员成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南方片区负责人,彰显了本学科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领域的全国优势地位。2005年本学科参与省政府组织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省)”的申报工作。2008年本学科成员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精编教材《药用植物栽培学》主编。
  生药学学科组由中药资源学科组;环境与栽培学科组;中药标本馆与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室;江西省中药种质资源工程中心等单位组成一、生药学学科带头人:罗光明教授罗光明教授,为本学科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现任江西中医学院药学院副院长、江西省中药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中医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会员、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药材种子(种苗)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会员、江西省药学会会员、江西省植物学会理事、江西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工程咨询中心特聘专家、注册执业中药师。长期从事中药种质资源评价与开发、药用植物引种栽培和组织培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过)2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十五”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项目,1项国家经贸委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项目,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江西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厅课题,5项企业委托项目,累计争取科研经费达1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全国中医药系列教材4部(《药用植物栽培学》主编、《中医药拉丁语》副主编、《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副主编),学术专著2部(《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指南》。2004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5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6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从2002年起担任中药学硕士生导师,已培养(毕业)13名硕士生,其中2名考取博士,现有在读研究生8名(统招),在职研究生1名。
  二、生药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1、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学术骨干:罗光明、葛菲、刘勇、赖学文方向特色:江西省是我国亚热带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复杂区域之一,为一理想的药用植物原生态种质库。为有效保护与和谐利用这一地理优势,长期以来,本方向主要围绕道地、主特产药材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开展了系统研究,形成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鉴定、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再生二大研究特色。(1)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鉴定:近20年来,先后对省境内外的庐山、井冈山、武功山、三清山、怀玉山、武夷山及九连山等山区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全面调查,基本掌握了江西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数量、蕴藏量、质量、性能和分布规律,开展了药用植物珍稀濒危状况调查、濒危原因分析等内容的研究,提出了药用植物濒危分级标准,尤其是对重点中药、道地药材、特色药材的资源状况、生态环境、濒危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2)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再生:针对不同濒危等级的药用植物,提出了相应的濒危保护措施,我们分别采用原产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现代生物技术先后对几十种道地中药材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进行了保护技术研究,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等领域已形成研究特色,为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保护和利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2、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研究学术骨干:刘红宁、张寿文、黄慧莲方向特色:本方向以江西道地、主特产药材为主线,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研究、中药材良种选育体系研究、道地中药材优良种质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我省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供平台支撑和技术示范。(1)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研究:以枳壳、栀子、香薷、蔓荆子、车前子等十多种江西道地、主特产药材种类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研究。本着以生产“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材为原则,研究出许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中药材生产调控技术,制定出中药材生产质量在线检测的操作规程和道地、主特产药材国家或企业内控标准。(2)中药材良种选育体系研究:在收集、整理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对道地、主特产中药材的现有栽培类型通过系统选育、定向选育和提纯复壮等技术措施,培育优良新品种,并建立相应的优良种子种苗繁育圃和良种繁育制度,确保在生产实践中得以推广应用。(3)道地或地产中药材优良种质快速繁殖技术研究:采用药用植物的细胞、组织培养与基因工程技术,使道地、名贵、珍稀濒危中药材优质试管苗早日走入大田生产,向社会提供优良种子种苗和成熟栽培技术。
  3、中药材品质评价与控制学术骨干:刘荣华、褚小兰、曾金祥、付小梅方向特色:本研究方向围绕着生产“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材这一生命线,以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化学成分和DNA基因指纹图谱库的建立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生药品种鉴定和质量评价:多年来针对市场上生药品种混乱从而影响临床疗效这一问题,在国家科技部“七五”、“八五”、“九五”课题资助下完成了《中药陈皮品种整理及质量标准》、《中药桔红类品种整理及质量标准》、《枳壳的标准品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对江枳壳(实)、江香薷、彭泽贝母、陈皮、地锦草、野苋、苦丁茶、苍耳子、江西金钱草、栀子、石斛等数十种中药材进行了系统的品种鉴定和质量研究,澄清了混乱品种,完善了质量标准。(2)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近年来我们分别采用经典的物理、化学手段和色谱、光(波)谱技术等现代分析技术相结合,建立或完善江枳壳、江香薷、江栀子、车前子、蔓荆子、夏天无、乌骨鸡、板蓝根、白芍等大宗、重要、特色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为优质中药材质量评价和优质中药材资源的确定奠定了基础。(3)化学成分和DNA基因指纹图谱库的建立:通过名优道地药材DNA指纹的指认和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库的建立,寻找划分中药材种质档次的分子和化学标记,建立了道地药材真伪鉴别系统及优良种系基因库标准基因图谱和化学成分指纹图谱,从而使对中药基源植物的划分和评价更科学和更客观。 (学科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