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以心暖心 助人自助

———医学生对“医务社工”新群体的探究与思考

2013-05-06     浏览(79)     (0)

医务社工在医疗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通过与患者沟通,提供心理关怀和社会服务,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医务社工的发展得到了医疗机构的认可,并逐步纳入医院日常工作体系之内。医务社工的作用得到了医疗机构的认可,他们的工作也已渗透到患者的入院评估、出院评估、治疗评估等程序中。医务社工新模式在“儿中心”的医务社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务社工从志愿者起步,逐渐走向专业化道路,为患者提供更多心理关怀、社会服务,与医学生一起参与到医学社工事业的大繁荣中去。医务社工也逐步实现专业化,从零散的病友之家组织到设立专岗专人、联合高校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等。 总的来说,医务社工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正在改变着医疗体系的面貌。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医务社工”已成为现代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但“医务社工”这个词对医学院学生来说,或许还有些陌生。“他们和护工是一样吗?”“他们与医生一样都有治病救人的能力么?”不少学生还对这个新兴职业有着这样那样的疑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医务社工,了解他们———作为医生最密切的职业伙伴的一类人。
  医务社工新角色
  一名患有红斑狼疮的初二女孩,住院期间心情抑郁,不愿积极配合治疗。这时,一位医务社工介入。在面谈过程中,医务社工了解到,小女孩因为激素治疗引起发胖而深感自卑,起了不愿治疗的念头。小女孩的父亲常年在外,又非常严厉,母亲工作忙碌,对她疏于关怀。找到症结后,社工运用同理、接纳、不批判等沟通技巧,耐心解释,循循善诱,逐渐打开了她的心门,并帮助她认识到“现阶段最重要的是积极治疗、恢复健康”。接着又与小女孩的父母沟通。在第二次与“案主”(社工中对接待对象的专指)面谈时,社工欣喜地发现她变得乐观开朗了许多,不再排斥治疗,病情也有所好转。
  这是发生在附属儿童医学中心的真实故事。在这里,医务社工似乎有点像“心理医生”的角色,架接起了医患沟通理解的新桥梁。“医务社工———他们是医师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家庭的保护人,社区的组织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者。”该院社工部陈云婷如是说,从社工专业毕业又进入医院工作多年,她对医务社工的定位愈加明晰。
  在西方国家,医务社工的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渐臻成熟。医院被要求按其规模比例配置相应数量的医务社工,他们的工作也已渗透到患者的入院评估、出院评估、治疗评估等程序中;在美国,有执照的社会工作者超过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以及心理治疗护士的总和。而在我国,医务社工实践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它正从无到有,通过形式和内涵的不断丰富,逐渐纳入医院日常工作体系之内,也被期待能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医务社工的角色关注到了患者的社会属性,试图弥补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强化人文关怀照顾的“全人医疗”服务,这也使得医务社工的作用得到了医疗机构的认可。
  医务社工新概念
  “医务社工”或许是个新名词,但蕴藏在这个名词之后的疾病关怀行动却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附属仁济医院多个科室就按照病种(主要是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慢性病)组织成立了“病友之家”,让那些有着相同患病体验的人走到一起,分享面对疾病的治疗经验、心得体会,互相扶持,互相打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共同面对疾病过程中遇到的生理、心理等问题。这样的形式虽然与西方成熟的体系不同,可能比较零散,但助人自助的理念却如出一辙,也可以理解为今日发展医务社工的良好基础。
  仁济医院在2012年成立了“仁爱之家服务部”,启动志愿服务项目,目前固定的志愿者队伍已达200人,其中既有院内的医护人员,也有社会上离退休的人员、医学院大学生和参加社会实践的中学生。目前服务岗位主要包括门诊大厅导医、助医,普及自助挂号系统等。除此之外,仁济医务社工项目也尝试拓展“走进病房”等内容。
  “从志愿服务的活动起步,我们正在逐步实现医务社工的专业化。”附属儿童医院文明办主任钮骏这样说道。十多年的时间里,该院志愿者工作通过逐步改进,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意到常规的跨跃。
  在医院这个特殊环境里,如何让医务社工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人才团队建设是关键。在目前实际情况下,各家医院也是根据自身情况各出高招,有的是设立专岗专人,有的是让医护人员去学习社会学知识成为兼职社会工作者,有的则是联合高校、机构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以求借助合力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
  医务社工新模式
  附属儿中心的医务社工之路起步很早。1998年,该院创立之初就有“医院发展部”承担公益服务职能;2004年,正式成立医学社会部,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率先成立该部门的医院之一。如今,该院社工部已有4名专业社工、1名行政助理,组成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团队。
  在政策支持和领导关心下,“儿中心”社工不断努力,医务社工工作被一步步地细分和深入推进,如今,该院医务社工的工作内容,已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工作行政等;在血液科、胸外科等重点科室,设有常驻社工,直接介入临床诊疗活动。
  在血液科家长小组上,医务社工请来了已康复出院的白血病患儿的家长。回忆以往治病历程,那位家长不无感慨地说:“与白血病作战,就像是在跑一场马拉松。刚出发时人很多,但是渐渐地,你发现与你并肩的队友越来越少,而漫长的跑道却看不到尽头,那个时候心里的无助和绝望几乎会让你缴械投降。”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引起了在座家长们的共鸣。相同的境遇让家长们更能理解彼此,他们交换治疗信息,倾吐孩子病情反复时的难过,诉说孩子情况好转时的欣喜,互相鼓励,互相打气。
  当然医务社工的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患者和家属。“超负荷的工作、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医务人员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他们也需要释放负面情绪,吸收正能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病患服务。”陈玉婷介绍了社工部面向医务人员的工作。医院内设有减压房,员工可以在休息时间来到这里,听音乐、做瑜伽,放松自己;护士成长小组中,年轻的护士们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各自诉说自己的压力源来自哪里。儿中心的成功并非一日而就的,“没有经验可循,我们所做的就是一直向前尝试。”陈玉婷如是说。
  医务社工新发展
  十几年的尝试、努力与发展,医务社工慢慢开始走进中国公众视线。这个行业也正逐步纳入整个医院体系、整个社会体系之内。
  2012年3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就曾在官方微博“上海发布”上这样写到:“你听说过医务社工吗?他们运用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多心理关怀、社会服务,不仅是医生助手,还是患者朋友。市卫生局表示,今年本市将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科、肿瘤科等专科医院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现医务社工持证上岗率达50%。”
  近年来,医学院也逐步开设了相关选修课、社会实践,已有百余名医学生就此走进了医务社工领域,成为医院相关服务的重要力量。11级口腔七年制学生的彭灿邦便是其中之一。近日,他参加了志愿者培训。培训中,他亲眼见证了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耐心和热情帮助病人走出阴影,步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就此理解医务社工同样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够更好地保障医疗效果。
  当然,现阶段来说,我们的医务社工与国际水平依旧存在差距。即使是香港、台湾地区的医务社工工作开展迄今也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并形成了完善的运作体系,比如台湾地区医务社会工作人员与医院规模成正比,社会工作人员与床位比需达到l∶100,而儿童医院、肿瘤医院、精神病医院和老人院等的比例更高。他们的医务社工大都经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其中88%的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在香港,从1982年10月开始,政府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被纳入社会福利署的管理范围,1993年年底由社会福利署派驻医院的社会工作者有近300名,他们的专业化程度也比较高。
  目前我国内地有近30家大型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和康复医院建立了社会工作部(或社会服务部),而疾病控制中心、社区卫生中心等拥有社工部的医院相对较少。在全国范围内,实际在岗社会工作人员总量不多,现设有社会工作部的医院中,部门只配备了2—3名专职的工作人员,且绝大部分来自临床护理人员。部门归属多样性、人员结构多重性、领导目标多向性决定了社工部门工作性质和内容也有很大区别,医务社工普遍缺乏专业归属感。可以说,无论是社工基数、还是人才培养、亦或是模式制定,在我国,医务社工的推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以心暖心,助人自助”,十几年的发展让这句医务社工的口号日渐响亮。未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医学教育的不断深入,必将吸引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一起参与到医学社工事业的大繁荣中去。
·学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