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 - 浙江传媒学院报
美丽心灵,理性来配
作者:■本报评论员:刘宁瑶
当你在网上百度一下,搜寻关于雅安地震的最新消息,你将会看到以下内容——百度呼吁您:请尽量使用网络或短信报平安,不要拨打四川电话。灾区需要专业救援人员,请志愿者不要盲目自行前往灾区,把生命通道留给最需要的人。
4月23 日凌晨2 点,《新京报》记者发文称,芦山每日劝返千余志愿者,多为学生凭热情进灾区。很多学生都来自大学,没带任何食品和户外用品,只凭一腔热情进入灾区,食宿都无法保障。4 月22 日,有志愿者跑到商店“打白条”,拿出9000 多元物品分发给妇女和儿童,最终这笔钱只能由志愿者协会内部募捐解决。或许也是因为这些不理性的行为,使百度通过以上消息的“置顶”来呼吁大学生理性救灾。
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一位姓范的女生获知灾情后,想马上奔赴灾区献力,偶然刷微博时看到不要盲目奔赴灾区的信息,才改变主意。
和这位女生有同样想法,想为抗震救灾做点事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地震发生在周六早晨,正值周末。大学生们凭着一腔热情,极可能直接买好车票奔赴灾区,结果可能不仅占用了当地用来救灾的食宿资源,还妨碍了真正专业的救援行动及新闻播报的执行。
某些新闻类专业的大学生们也希望借这次赈灾实地锻炼自己的突发事件报道能力,似乎也有欠妥当。当灾难发生,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很多与亲友失散,沉痛心情非亲身经历或难以感受。而此时第一要事,应是安置这些灾难中的无辜受害者,而非多余的采访报道。
大学生朋友认为自己身强力壮,有知识,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到灾区定有用武之处,殊不知在灾害面前,往往需要的是专业的医疗知识来紧急救治伤员,并且搭建临时救助点,做好预防余震再次发生的准备。多数非医护专业、还缺乏实践的大学生其实并不具备这方面救援能力。
因此,与其亲赴灾区,让善举成为他人负担,不如换一种方式,通过募捐筹资等献一份力,或许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