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人物春秋
杨刚与《北方青年》 ·张宝生
本文介绍了北大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对《北方青年》周刊的编辑出版历史背景和过程的追踪查找,以及杨刚对编辑出版刊物所做出的贡献。该刊在白色恐怖下编辑发行,受到反动当局的严厉查禁。杨刚作为北方左联负责宣传工作的成员,对刊物的发行与出版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热情的支持。
杨刚在三十年代开始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她的创作,既不是娱乐自己,更不是消遣别人。她的作品绝不是廉价的口号,而是艺术的力量唤起的觉悟。她在《国闻周报》、《榴火文艺》、《中原》等刊物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肉刑》、《殉》、《爱香》、《母难》、《翁媳》等。翻译出版了英国女作家恩·奥斯登(今译简·奥斯汀)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吴宓作序,商务印书馆出版)。她的这些创作描写的是苦难的普通人、革命者,往往具有鞭挞的力量、揭露的效果和认识的价值。杨刚不是大作家,其作品也不算多产,她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革命斗争的岁月中。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在动荡不安、艰难困苦、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下,能写出那些优秀作品,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不易之举。1984年,由萧乾同志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杨刚文集》,深切表达了党和人民对这位曾经在革命斗争中活跃过的聪明、勇敢、勤奋、坚贞的女作家的纪念。
如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收藏的《北方青年》周刊有4-6期,16开本,分别于1932年5月1日、5月9日和5月16日出版。每期封面上印有“通讯处北平燕京大学女生宿舍杨刚”,每期约有8页。除此三期之外,既未见1-3期的收藏,也未有6期以后的延续。在1961年由北京图书馆主编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4-1949)》中也记载着1932年出版的《北方青年》4-6期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其他各馆均无收藏。可巧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里还收藏着另一种《北方青年》第一期,该刊于1932年3月16日出版,16开本。从封面上的信息得知,该刊每半月出版一次,主编是北方青年社,通讯处设在北平清华园。该期尚未编入1961年由北京图书馆主编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4-1949)》中。清华园通讯处的《北方青年》第一期共有16页。按每半月出版一次的时间和排序推算,第二期的出版应该是当年的4月1日左右,第三期的出版应该是4月15日左右。而北平燕京大学杨刚通讯处的《北方青年》恰好出版于1932年5月1日,从而自然形成了这两种《北方青年》前后衔接与延续的过程。不过,在北平燕京大学女生宿舍杨刚通讯处的《北方青年》第四期《编辑后记》中又说:“北方青年改成周刊以后,这是第二期了……”。遗憾的是,该期及清华园通讯处的《北方青年》二、三期未见留存。由此难以断定北平燕京大学女生宿舍杨刚通讯处的《北方青年》周刊是由北平清华园通讯处的《北方青年》半月刊所改成,或者说前者就是后者的延续或继承甚至两者就是同一个刊物。
笔者兴趣浓厚,疑问重重,通过不断的追踪查找相关的史料,方才领略到《北方青年》编辑出版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及杨刚对编辑出版《北方青年》刊物所做出的贡献。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1927年四一二事变使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黑暗的阴影不断扩大,国民党南京政府从1927年成立时起,就与共产党势同水火,进行疯狂镇压。不久,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旋即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光辉的一页。同时党也密切关注并领导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文化战线上的斗争。
在文化方面,南京政府颁布了《宣传品审查条例》(1929年1月)、《出版法》(1930年10月)、《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1931年1月)、《训政时期约法》(1932年5月)等,不断查禁进步报刊,查封进步学校、书店,取缔进步社团。
1930年12月,国民党政府颁布反动的《出版法》,对报纸、杂志、书籍及其它出版物的出版作出种种限制,规定称:“一切出版物均须审查,非经许可不得印刷或出版发行,违反了《出版法》的规定,就要处以罚款,扣压、停止发行和判刑”等。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要求抗日,要求民主的书刊、文章较多,1932年11月,国民党中宣部又制定了《宣传品审查标准》,规定凡宣传共产主义、批评国民党及其不抵抗政策、要求民主和抗日,甚至对国民党政府表示不满的出版物,一律禁止。
中国共产党为了揭露国民党政府反共反人民、投降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积极宣传党的方针和主张,克服重重困难,曾出版过大批的革命书刊,虽然屡屡遭受严厉的查禁,但是进步刊物仍然层出不穷,屡禁屡现。《北方青年》就是在革命处于低潮的白色恐怖之下编辑发行的,并受到反动当局的严厉查禁。
《北方青年》首先出自清华园,据原清华大学地下党员郝德清同志回忆,1932年他和同校的李兆瑞(地下党员)创办了《北方青年》,李兆瑞是负责人,负责征集稿子。郝德清负责具体工作,联系跑印刷厂,送稿子,校对清样,取刊物等。
郝德清同志回忆说:“从1932年2-3月至7-8月,我们共出了两期《北方青年》,16开本。刊物是在琉璃厂角上的两个小印刷厂印刷的,刊物印出后就到东安市场,西单商场等地发行。那时候,这两个地方有许多书摊、书店。我们偷偷塞给他们一些,让他们帮助推销,这些小商也知道这是被查禁的刊物,只偷偷地出售,有时他们还交回点刊物钱,大多数是收不回钱来。”
据另一位清华地下党员陈志安回忆:“《北方青年》由李兆瑞担任主编,陈志安、张钦益(清华地下党员)参加过这项工作,胡乔木(当时是共青团员)也做过这一刊物的编辑工作,参加编辑发行的主要都是清华的同学。这个刊物16开本,不算太厚,出了不少期,影响较大,在河北省南边的几个县都有流传,特别是在中学中销路很大……《北方青年》的政治观点表现得非常明显,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某月的一天,一个密探到学校来找李兆瑞,没有找到人,转了一阵才走。从这以后,为了以防万一,《北方青年》就自动停刊了。”
上述回忆中说参加《北方青年》编辑发行的主要都是清华的学生,但并不排除有其他学校学生参加的可能。尽管未提到杨刚参加这一刊物的初期工作,但是根据对当时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分析以及对后来变换的事实来看,作为在北方左联负责宣传工作的杨刚,对《北方青年》这一刊物的发行与出版肯定給予极大的重视和热情的支持,至少是熟知这一情况的。
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党支部同属北平西郊区委领导,杨刚是燕京大学地下党支部的成员,每周常到清华园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北平西郊的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地下党利用特殊条件,一起开展过宣传抗日救亡的活动。《北方青年》的创办也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内容。诞生于清华园的《北方青年》面临反动当局的查禁,而燕京大学是美国的教会学校,政治上相对民主,思想上相对自由,文化上也相对开放,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文武官员、军警宪特不敢干预,杨刚便以此为掩护,把北平清华园通讯处改换成北平燕京大学女生宿舍杨刚通讯处,以此来延续《北方青年》的出版与发行。(未完待续)(作者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