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革
李革,男,1967年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3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有机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是组合化学、药物化学领域资深专家。2008年李革入选《福布斯》25位知名美籍华人之列。(一)一腔热血许多事情本应是按规律进行的,却因为李革的一腔热血,变成了另一番景象。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李革本来一心想着毕业以后要搞学术,要做教授,然而命运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1993年3月14日,我准备去波士顿谈谈我博士后的工作问题,打算去那儿做教授。结果,那天美国的东部被一场30年来最大的暴风)袭击了,我就乘着美国的‘灰狗’在纽约和波士顿往返了一趟,一共用了22个小时。我一想,这太远了,都跟回中国差不多了!于是我就说,我不去了。”然而这时的李革并没有打算要放弃教授这个职业,他的导师忽然问他,要不要考虑加入自己项目组成立的小公司,因为公司当时的专利已经做得不错了,又有好几家其他公司来对他们进行风险投资,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李革因此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成了生化公司的领头人之一。当时只有五个人的生化公司,在1993年4月成立,到1995年底就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了,这不可不说是巨大的成功。
“2000年左右,中国在筹备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医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明显提高了。我想中国的药厂肯定需要开发新药,中国过去这么多年都没有开发新药的机制和能力,那我就要为了我的祖国做这件事儿。”既然有了梦想,李革立刻开始着手。2001年初,在和公司高层沟通以后,李革回国开始调查国内医药行业的情况,经过半年的辛苦工作,终于联系到了有合作意愿的药厂,高高兴兴回了美国,怀揣着一个在祖国开设Pharmacopeia分公司,开发中国新药制药机制的梦想。然而事与愿违,回到美国后,公司的CFO(公司财务总监)却反悔了,理由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完善。有了这么美好的梦想,花费了这么多努力,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更让李革愤懑的是:“我当时觉得,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他六个月以前就知道了,当时讨论的时候为什么不提出来,现在却又不干了,说话不算数啊,我就跟他吵了一架。”李革笑了笑,若无其事地将手一甩:“我当时想,算了算了,你爱干不干吧,不干我自个儿干!”于是在神州大地上,诞生了药明康德。既然决定做了,他总是努力做到最好。药明康德成为在中国开展医药研发业务外包业务的第一家公司,为中国医药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通过过去十多年的努力,在国内,“我想药明康德很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服务业和医药行业的发展,就现在来说,北大学生物学化学的学生该是不愁找不着事儿做啦!不像我们当年,似乎就只能选择出国。当然,这与祖国自身的发展也是有非常大关系的”。在国外,药明康德也“让西方世界知道了,真正的、好的、高质量的科研工作,在中国,是可以完成的!因此,有许多国外的大的制药公司在中国来设立研发中心,而在十几年以前,这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说到这里,李革收起了笑容,他说:“十年前,我们去访问客户时,别人总是问我们,中国的化学家在美国能做化学,在中国还能做化学吗?今天我想,我已经能够回答了。在中国,不是能不能做化学的问题,而是比你做得好的问题!”(二)满怀爱恋“我是北大附中毕业的,我知道自己能考上北大,我填志愿的时候就填了一个北大。”学长讲起这段话的时候仍然是骄傲和自信的,似乎一分钟前才实现了这个从来都笃定的梦想。“事实上,我是想学物理的,当时我高考分数是576还是579,我那个分数在北大什么系都能上,1981年物理特别热,就是物理上不了。那总得找一地儿上吧,我就去了化学系。”化学就化学吧,总之是在北大了,学长以积极宽容的心去拥抱命运替他做出的选择。“后来我发现我可能也比较适合学化学,因为我比较creative(富有创造力),做实验的时候,常常这个试剂那个试剂的加加,以期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顿了顿,学长又打趣说:“到了美国之后大家都说我就是应该学化学,为什么呢,你看我的名字,Ge(铬元素)、Li(锂元素),不都是化学元素嘛,我就是给化学元素表凑出来的。”进了化学系以后,李革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我后来对化学挺感兴趣的,化学比物理更好学。我们那会儿考试,一学期十次考试,全年级就我一个人每次都上90了,最后期终考不用考我也得A了,反正有机化学我是把着门儿了。”在北大培养起了良好学习习惯的李革,到了美国依然是优秀的,他讲起了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做项目的经历。“一个英国博士后拿到一个项目,一直没做成,后来他有了joboffer(工作机会),回国了。当时我还是个刚到美国的新手,悄悄开始做他的项目,没想到一周就有了眉目。”在学长画出图像,向他的导师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后,导师才放心把这项目给学长做了。“后来发现这个项目果真难不倒我,我每三个月就发表一篇文章,所以到1992年7月份就快毕业了,当时在哥伦比亚,还没有读博士三年毕业的先例呢。”就是这样,学长让哥伦比亚记住了一个勤奋而聪颖的中国人。他坚定着要上北大,阴错阳差学了化学,却爱上了它,并且做得很棒。
李革提到北大的时候,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爱恋。“我想,我是非常为自己是北大人骄傲的。上次回去开会的时候,他们说北大因为我们而骄傲,其实不是,是我们真正地沾了北大太多的光,占了北大太多的便宜,将来你们也一样,即便是在一开始自己还太不成熟的时候,因为自己是北大人,我们就被认为是最优秀的。”
李革非常想念在北大的时光,坦言道:“要说起在北大的事儿,那就说不尽了。”李革学长尤其怀念的,是北大自由的氛围。“全国各地的同学聚集在一起,我们互相交流,我们的学术氛围很活跃,北大给了大家很大很多的空间,不管是北大还是化学本身,它们都倾向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要能说出道理就可以了,这便让我们在这个空间里发展自我的性格。”学长接着说,“北大给我一生很大的影响,他让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的。”也许这也是学长敢于做梦的原因吧。当被问到对北大未来的期望时,他说他希望北大能够保持自己的精神和治学之风,让每一个北大学子都有北大的基因,能够让人赞叹说:“噢,你一看就是个北大人。”也许这样的气质他也说不出具体是什么,但就是一种属于北大的独特的精魂。
对于学弟学妹,李革不仅满是爱的叮嘱,甚至在他的话语里,我们读到了艳羡,对生活在这个年头的我们的艳羡。他认为,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并且树立起报效祖国的价值观是尤为重要的。他说:“现在的社会是重视自我价值的社会,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个人的价值。”他提到,现在中国越来越开放和先进,为每个人提供了做自己认为有价值和喜欢做的事情的环境,不像过去有家庭环境等等限制。因此找到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十分重要的,要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景,重要的是做什么,怎么做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学长看重的,是自己的学弟学妹们能够有怎样的价值观,能为自己的祖国作出多大的贡献。一方面,他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有自己的价值观,出国长长经历见识是很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他也说,现在不像他们当年了,许多他的同学在出国的时候都没有打算过归国,如今国内的机会越来越多,他很高兴看到如此多的海归,几倍于2000年、2001年的时候,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用自己学成的知识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三)一个信念“这个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是你愿不愿意做,愿意花费多少时间去做的问题。”李革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要去梦想,要去挑战,要去做得更好。
当初选择哥伦比亚大学,是为很多同学不解的。因为当时纽约黑人区闹事儿,而哥伦比亚大学就在黑人区边上。“好多同学害怕。但是我去了,因为我看了《神探亨特》,仅仅因为里面的一句话:‘如果你可以在纽约生活,那你就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活下去。’”学长毅然放弃了斯坦福大学等很多其他很好的选择,独独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他要去证明自己。他在第一次去美国的照片后面写了一句话: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征服美国。当被问起在国外遇到过多大的挑战时,学长豁达地挥了挥手:“我从来不去想自己遇到过多大的挑战,只要我过来了,都不算困难。真正的挑战在前面。”我们感到,这是一个勇士在呼喊。
更难的在前面,更美的也在前面。直到今天,李革和他的药明康德都在虔诚地相信着:我们能做得更好。在技术上,他和他的成员们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不少成绩,他相信开放式的研究开发的平台一定能实现,从而可以用更便宜的方式去开发新药。一旦技术达到了,药价降低了,那么最终受益的一定会是病患,会是国家。学长就是这样,以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为动力,不断地追求更好的境界,为中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他爱着这样的事业,爱着为国家作贡献的过程。
李革很好地适应着这个社会,却也始终有所坚持,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信念、一个理想藏在心中。他仿佛李白笔下满腔热血的侠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却又像站在大地上的梦想家,乘风破浪济沧海,书写着华美壮阔的人生篇章。(采写/李虹辉、沈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