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因为家在那里

作者:陈仕云    
2012-04-30     浏览(124)     (0)

  我可以轻易地在谷歌上找到我家的位置,只是谷歌无法告诉我它现在的模样。离家到中山读书的第三个月,我时常会想象,墙上的马赛克又在某个起着大风的夜里,“嗖嗖”几声,掉下几块,吵醒睡梦中的爸爸。
  自上次搬家至今,已有11年了。屋子可以轻易地在11年间变得老旧,人可以在11年里迅速成长,也能很快变老。于是,就有了偶尔掉落的马赛克的声音,有了爸爸妈妈送我上车的那一幕,有了他们日渐斑白的头发。
  搬过几次家,从靠海的那边一直搬向靠山的这边,我和我的家人在这条路上前进并感受着我们的前进。
  迎接我到来的那个家,在海池外(汕头某镇的一个地名)一带。海池外有一条不知名的大溪,把村庄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而我对于那条大溪的记忆也一样,很长,很长。我怀念那条大溪,怀念在溪边上洗衣服的妇女,怀念在溪水里游泳的邻居家的哥哥姐姐,怀念抽水时捕鱼的叔叔伯伯们,怀念我洗脚时不小心掉在溪里的那只塑料凉鞋……现在我几乎已经不再去海池外了。看着爸爸妈妈,看看弟弟以及自己,我知道,那些洗衣服的妇女们老了,那些游泳的哥哥姐姐们大都长大成家了,那些捕鱼的叔叔伯伯们几乎不再捕鱼了……而我的鞋,随着那一次湍急的流水流进了记忆的长河里。
  5岁那年,我跟着爸爸妈妈和弟弟搬到了市场。在市场的那几年里,我完成了童年时代老师布置给我们的所有作业,也完成了我人生中关于童年那一章节的书写。记得爸爸的某个朋友老开玩笑要我做他干女儿,记得有个叫“和尚”的胖子大叔经常把车停在我家前面,也一直记得老叔不收钱的甜汤,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逢年过节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些砍价还价的人。多年以后的现在,我才发现,是市场里那喧闹的人群让我养成了不甘寂寞的习惯,也是那样的人群,让我对那个小镇有着深深的好感。
  2001年初冬,我们再次搬家,搬到现在这个能在谷歌上找到的地方。我有了自己的房间,房间里有电脑、有梳妆台、有衣柜,还有一个年纪比我还大的缝纫机。缝纫机是妈妈当年的嫁妆,她一直舍不得收掉。我一直在想,收不掉的应该还有她年轻时的那些美好。而现在,她当年那些美好被安放在我的房间里,竟也酝酿出另一种美好。最初的时候,我时常站在窗边望着门前来往的车辆以及那边上的小片田野:浅夏,整片整片的绿透着希望。可惜那时的我还不习惯没有左邻右舍的房屋,更不习惯晚上频繁响起的狗吠声,那时候最常做的事,就是望向远处,望向我曾经熟悉的世界。记得某个雨天,我小小地收拾了一下,带着弟弟就准备逃离。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回来了,因为妈妈说,“家在这里”。
  因为家在那里。现在的我仍停在那里。有了家,我们就不是村庄上空迷失的炊烟,家在那里,根在那里。我想我们都会像候鸟,飞往不知名的远方。不知道最后的最后,我们会停在哪里?!唯一确定的是,我们会停在某些故事里,停在某些人的心里,也会停在那深深烙着记忆年轮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