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菏泽学院 - 《菏泽学院报》

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谈我校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马茂松    
2013-03-30     浏览(275)     (0)

  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人才是根本,人才是实力,有人才则兴、无人才则衰。我校目前正处于教学评估整改阶段,也是我们转变教育思想、促进教学改革、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学校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着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探索学院党委、行政一直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们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速度得到全面提升。不断加大引进力度,面向全国招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每年都研究并出台新的引进人才实施办法,提高和调整引进待遇,博士、博士后安家费达到8-20万元,并为优秀人才提供住房。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职工在职攻读学位、课程进修和外出访学,提升学历层次,促进知识更新,提高创新能力。2012年新增博士9名、省教学名师2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名,年度人才增量不仅为我校历年之最,在省内同类院校中也是名列前茅。
  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管理提升,制度先行,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稳定人才队伍的意见》等十余个文件政策,提高了人才工作的规范性;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进行岗位管理,坚持采取异地评审;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完成了首次岗位聘用,初步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继续做好研究生履职考核,提高引进人才的科研意识;鼓励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加强“应用型”和“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酝酿已久的《菏泽学院“5136”人才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近日出台实施,明确了各级人才的上岗标准和岗位职责,颁发专项津贴,提高人才待遇。《方案》的出台是我校人才管理工作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人才管理体制上的一个亮点,是学校激励机制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不仅能激励人才多出成果、力争上游,而且在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稳定人才队伍方面具有着深远的意义。标志着我校以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的现代人才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建立。
  目前,教师中博士38人,硕士66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3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
  二、对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思考我校地处鲁西南欠发达地区,跟沿海和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在地域上处于明显劣势;人才队伍建设成本较高,学校基础建设投入大,负担重,办学经费紧张,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不能完全满足需要,这就造成了我们引进高水平、高层次的紧缺人才非常困难。虽然经过前些年的努力,人才队伍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学校新的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目前我校人才队伍整体层次低,学术领军人物少,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人才引进和培养再多,如果留不住,也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仍然不能实现人才强校的目标。因此,在资金困难、全员待遇暂时无法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应该首先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让人才在物质上富足起来;同时,积极为优秀人才打造干事创业的平台,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增强其归宿感和成就感,让人才在精神上愉悦起来。人才兴则校兴,学校发展了,大家才能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必须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环节,解放思想,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努力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1、加强引进,强化培养,留住人才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博士和学科带头人。以办学体制上划为契机,搞活人才引进模式,广泛动员各系科,发动各种人脉关系,在人才引进上早动手,主动寻找高层次人才。筑巢引凤,进一步提高人才待遇,多引进优秀的博士;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不惜重金聘请引领学科发展的高水平专家,力争在引进学科带头人方面取得突破,由引人向引智转变。同时,强化人才培养,实施培养与引进同等待遇和“前高不退、后高补差”的温暖人心工程,培养人才,稳定人才。把待遇、事业和感情结合起来留住人才,给人才提供事业发展的舞台,帮助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关心人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建设具有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机制和环境。
  2、科学管理,深化改革,用好人才要不断认识和把握人才成长和管理工作规律,继续在人才使用上下大气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提高人才管理工作水平。以定编定岗和聘任制为抓手,在首次聘任的基础上,严格岗位管理,逐步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奖优罚劣”的新的用人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潜力,激励人才积极创新,多出精品;推行绩效工资,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建立并完善一整套科学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评价激励相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以人才创特色、以人才创品牌,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人事处 马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