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践行“五三一”育人模式 打造国防生培养品牌

作者:郑海龙  □国防教育学院    
2012-05-25     浏览(99)     (0)

该文章主要讲述了学院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学风建设工作,落实“五三一”育人模式,以项目研究明确工作理念,规范工作流程,推动工作创新,提升国防生培养工作质量,打造具有哈工程特色的国防生人才培养品牌。

我校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为海军输送后备军官的国防生培养院校,自2001年9月与海军签约以来,学校一直以培养和造就可靠、顶用、创新的后备军官为目标,大力推进国防生工作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提高国防生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为中心,以增强国防生核心能力为重点,以铸造高尚品德和军政素养为主线的“五三一”培养模式,为海军输送了大批思想过硬、专业扎实、素质可靠的创新型军事人才。
“五三一”育人模式即通过培养,努力使国防生提升五种能力——训练指挥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塑造三种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养成一种特长。这种育人模式是学院在调研部队的用人需求基础上,结合我校国防生实际情况,通过学风建设的项目化研究总结凝练出来的。为了将“五三一”育人模式落到实处,学院以国防生学风建设为契机,在严抓国防生学习风气,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的进程中,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学风建设工作,不仅从项目研究中进一步明确了国防生培养工作理念,而且建立了与模式运行相配套的工作体系和育人平台,完善了国防生管理制度,提高了国防生培养质量。
一、以项目研究明确工作理念,始终把握国防生培养工作方向
国防生培养模式的提出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使这一模式科学运转,如何使其切实发挥作用,如何保证和检验育人效果等问题并不能从模式本身找到答案,必须要建立与模式运行相配套的工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作理念的可操作化问题,使我们的工作方向更明确。
在进行学风建设项目研究过程中,为了使“五三一”育人模式更具操作性,更能以人才培养标准化的形式固化和升华为我校国防生培养品牌,学院以国防生成长成才规律研究和综合素质测评研究为突破口,确定了题为《国防生成长记录与综合测评体系建设》的研究方向。通过两期滚动项目建设,学院建成了《国防生个人成长档案》,并成功使其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运转。成长档案作为全方位反应国防生在校期间成长轨迹的信息记录和查询系统,通过国防生个人信息的记录与反馈,一方面为国防生合理规划个人发展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为学院对国防生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参考。
成长档案使学院基本掌握了国防生成长成才规律,使“五三一”培养模式的运行轨迹更加清晰和明确,促进工作理念向操作层面转化。有了过程描述,还要有效果评价,才能使理念的操作更为科学。国防生综合测评体系建设就是解决模式运行效果反馈的重要手段。测评体系是全面检验国防生在校期间素质养成、能力表现、学习状况和特长培养的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设立考核指标,全方位检验国防生的培养质量,为学院的培养模式提供详实的效果评价,并以此评价适时调整模式运行方式,促进培养过程的完善。
通过项目建设,学院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国防生培养工作理念,而且找到了从理念层面到操作层面的运行体系,提高了理念的可操作性,使国防生培养实现了方向指引、理念督导、操作执行、效果评价的工作闭环。
二、以项目成果规范工作流程,不断提升国防生培养工作质量
国防生学风建设通过项目研究,不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而且为“五三一”培养模式搭建了科学的运行平台。学风建设项目成果以运行平台为基础,辐射到国防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极大地规范了国防生培养工作流程,使国防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有了坚实的保证。
支撑“五三一”培养模式的运行平台有3个,分别是军政训练养成平台、特色活动锻炼平台和文化社团牵引平台。以培养国防生训练指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军政训练养成平台,立足于国防生早操训练、周末集训和体能训练,通过改革区队制度,设立模拟营,实行营连排自我管理,强化了国防生基层管理能力。特色活动锻炼平台以海军节文化建设月和国防教育月为抓手,以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和榜样育人为目标,通过设置军政类、体能类、思辨类、文化类和实践类等竞赛模块,提升国防生核心竞争力。文化社团牵引平台依托由国防生组建的《海魂》杂志社、海风诗社和海鹰话剧社等学生社团,以国防生的兴趣为导向,开展文字写作和沟通交流强化训练,全面锻炼国防生军政素质和人文素养。
“五三一”模式运行平台的搭建,是学风建设项目化推进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在总结凝练国防生工作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运行方法论破解。这些平台囊括了国防生在校期间能力与素质锻炼的全部环节,学院通过制定平台运行规则,规范平台考核办法,与成长记录体系和综合测评系统有效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国防生培养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以项目沿承推动工作创新,适时强化国防生培养工作特色
学院的学风建设项目经过两期的滚动立项,最终以国防生成长记录体系的电子化、记录体系与综合测评体系的有效结合、综合测评体系科学运转并有效反馈为标志性成果结题。就此,我们认识到,项目建设应连续性和沿承性开展,有利于不断完善工作模式,工作模式的改进能不断推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创新。
在学风建设项目研究过程中,学院不仅凝练出了科学的工作理念,打造出了符合实际的工作流程,而且收获了理念求真、工作求善的项目建设思路。就是在这一思路指引下,学院的国防生培养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和提高。首先,学院改革了国防生能力培养运行方式,使国防生在参与培养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国防生所要培养的能力和素质涉及范围较广,培养的战线较长,如果不提高国防生主动参与培养的意识,很难收到实质效果。为此,学院将国防生原有的区队建制改革为模拟营,由国防生担任营连干部,一方面锻炼了国防生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他们自己设计培养方案的空间,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培养的热情。其次,学院改变了以往国防生活动开展杂乱无章的状态,通过模块化设计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以国防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海军节文化建设月和国防教育月每年都会举办很多特色活动,为了避免活动重复、流程混乱,学院依托项目建设,对建设月和教育月活动进行了模块化设计,按照活动特色进行分类,以兴趣套餐的形式引导国防生有针对性地参与,大大提高了活动育人的效率。最后,学院改进了对国防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加大了客观评价因子。原有的国防生综合测评体系对国防生思想素质的认定部分过于主观,完全靠辅导员或基层学生干部的主观印象来打分。学院通过项目的滚动建设,在最终建成的测评体系中将国防生爱国主义教育参观收获度、党团知识、军史知识和校规校纪掌握度进行量化,加入到思想素质认定部分,以客观评价代替主观臆断。
国防生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院在实践中的深入探索为这项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相信在项目化方式的推动下,一定会打造出具有哈工程特色的国防生人才培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