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心系科研 诲人不倦

———记能源与动力学院2011年度新增博导毛军逵

作者:李欢欢  宏  朱  本报学生记者    
2013-03-15     浏览(191)     (0)



  初见时,他正在办公室给学生们讲解题目。朴实的小平头、斯文的无框眼镜、方方正正的国字脸并没有给记者留下特别的印象。但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听他将成长故事娓娓道来,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成功得来不易。他,就是我校能源与动力学院新增博士生导师毛军逵。1994年9月,他走进南航,成为一名学生;18年后,他依然在南航,只是角色转换成了一名教师。
  蜕变成长———少壮留校 自我提升
  
早在毛军逵读硕士二年级的时候,他的父母下岗了,这就意味着全家人的开支就只能依靠父母每月120元的下岗工资。为了求学,他利用课余时间在珠江路打零工,帮人装电脑、写代码,清贫而忙碌着。那时,学校发布了新的政策:只要签了留校合同就可以享受每月1000块钱的补助。毕业后留校任教,对毛军逵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早些减轻家庭的负担。这一留,就是14年。这一留,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14年里,他从硕士一步步成长为博士;从硕导打拼到博导。
  本科时,毛军逵不善言辞、不爱跟人沟通。研究生时期,是毛军逵人生的转折时期,他遇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辅导员焦念玲老师。焦老师经常和他交流谈心,指导他进行自我定位和发展规划,引导他积极进取。在焦老师的鼓励下,毛军逵积极竞聘副班长,后来还当上了研究生会副主席。他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迎新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研究生学术交流等活动,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名人名言进宿舍“活动。每个研究生选择一条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名人名言,毛军逵和学生干部们一起去找退休教师中的书画爱好者把名言写在纸上,裱糊好后贴在宿舍中,并且大家就这些经典的格言开展大讨论,研究其在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这一举动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得到了《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和宣传。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了毛军逵的组织和交流能力,而且开阔了他的视野,对他硕士和博士期间的科研工作大有裨益。2003年,毛军逵博士毕业,并获得了当年国防科工委委属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的荣誉称号。
  科研学术———硕果累累 兴趣使然
  
留校之后,科研工作成为毛军逵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六周日加班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暑假和寒假也不能休息。对于科研的艰辛,他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说:“科学研究,之所以称之为研究,就是相关问题和技术上存在着诸多未知,而在未知领域中的探索往往伴随着无数次的试验、改进,挫折和困难是难以避免的。”毛军逵一路坚持下来,除了对科研的兴趣,还有对事业的一份执著。
  毛军逵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的冷却设计和空气系统热分析研究工作,航空发动机特有的复杂性和精密性,使得高温部件冷却设计中哪怕出现一点点误差,都可能导致整机出现严重故障。因此,在科学研究中,毛军逵一直秉承着“踏实做事”的科研原则,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通过反复论证求索,尽可能把精确度提高。如在针对某型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结构改进设计中,为了获得准确的瞬态流量参数,毛老师带领着研究小组,先后设计了4套试验系统,前后花费近6个月时间,最终实现了预期的测试精度,为后续的型号研制任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回忆起类似的经历,毛老师感慨道:“累是自然的,但越是累的时候也就是越接近成功的时候,很多人在累的时候放弃自己已经做了一半的事,那么他就永远也不会成功,咬一咬牙,熬过去就会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困难不断出现,而毛军逵始终迎难而上,愈挫愈勇的精神伴随着他一路成长,也一路收获。毛军逵所在的科研团队提出基于旋流强化的涡轮叶片新型冷却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某发动机的核心机中,顺利通过了台架和高空台试验验证,有力支撑某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该项成果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成绩面前,毛军逵没有止步,积极探索和开拓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他和学院不同专业的其他老师组建了航空发动机叶尖间隙主动控制技术研究团队,针对先进民用航空发动机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目前,正和中国商用发动机公司、中国航空研究院606所和624所等单位紧密合作,为我国民用大型客机动力装置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持。
  多年的付出,毛老师也收获了很多。2005年被评为副教授以来,他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防“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总装创新基金1项、总装装备基金1项、国防预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EI检索文章近30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曾获得 “校优秀青年教师”“天府奖教金”“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教书育人———寓教于乐 以事喻德
  
对于教学,毛军逵严谨认真,从不因为科研任务繁重,而在教学上有丝毫的懈怠。在他看来,培养人才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核心工作,“开展科研工作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拓展专业知识,本质上还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
  教学中,毛军逵积极投入,曾获得全校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连续5年教学综合评估和学生课堂打分都是优秀。毛军逵笑称在教学上的好评源于3个字“我愿意”。“我愿意为教学投入精力,我愿意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愿意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看到学生们听懂每一个知识点,积极回答每一个问题,我很满足”。毛军逵主张让学生养成自己思考的习惯。课上,毛军逵经常提问,一道题目他并不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解答,而是问学生有没有其他解法;改变题目条件会是什么结果;条件与结果互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在他循循善诱的教学下,许多学生都从中得到益处。班上曾有过一位留级生,毛军逵并没因为他是留级生而忽视他。在毛军逵的帮助和他自身的努力下,这位同学最后工程热力学取得将近90分的好成绩。“毛老师,你这一门课是我上了大学后唯一听得懂以及我愿意听的课”,学生的一番话,令毛军逵感触很深。毛军逵说:“学生愿意来听我的课,这是对我教学工作的最大支持和肯定。”
  在学生眼里,毛军逵亲切温和,像个平易近人的大哥哥,时常会和学生谈天说地,他总会在学生学习、就业上遇到问题困惑时,给予理解和帮助。他说作为老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言传身教,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和他们分享成长经历,施以积极的引导。 “本科时,我以为只要把自己感兴趣的课学好就行,只要具备某方面的能力就一定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现在看来,综合素质的培养、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目前社会强调团队协作,除业务上的素质外,与人交往沟通、组织能力也很重要。”毛军逵经常告诫学生:“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他人的成功不可复制,但失败的经验可以借鉴。”毛军逵说:“每一个进入南航的学生都是可造之才,都具备了很好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给他们发展的空间而不要过于刻板地去束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