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报》
我看“异地高考”
学生记者 程洪刚
近来,异地高考政策最终由公众议程进入政府议程。今年九月份,国务院发文要求,各地须在今年年底之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方案。然而,尽管表态频频,但在落实层面,我们却看到了不同的态度,有媒体总结说,北上广举步维艰,高分省内外有别,边远地区敢为人先。
那么,北上广为何成为难啃的骨头?异地高考到底触动了谁的奶酪?最近一时期,不少北京市民在网上表达了对于开放异地高考后,异地考生会挤占北京考生利益的焦虑。少年占海特约辩沪籍人士而遭谩骂,更被斥“蝗虫”……诚然,开放异地高考可能会带来“高考移民”,地方资源被挤占这样的问题,然而,我们是否也应该想一想那些同样为城市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进城务工人员?是否更应该想一下那些被迫返乡读书的孩子们呢?有条件地开放异地高考,不仅是人们对于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期待,更是对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渴求。当地家长源于个人保护意识反对开放异地高考是正常的,却没有想过,盲目的排外会使进城务工人员选择“用脚投票”而流向开放了异地高考的地区,到那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又依靠谁来完成?发展成果为广大公民所共有,这不仅是道义的要求,也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然而,开放异地高考,就是我们想要的“公平”了吗?事实上,目前的异地高考争论,本地家长固然要维护自己孩子的特权,外地家长也不过是为了分享这个特权,可是谁又去考虑那些土生土长在高考竞争激烈的高分省的孩子呢?他们甚至没有机会站在那个争取自己权利的平台。
笔者认为,在哪里高考之所以成为问题,关键是目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不公平,高考录取分省指标制度,让许多同样分数的孩子有了不同的命运。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是高考公平的核心,为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改革高考录取分省指标制度。这样,异地高考也就不会牵涉那么多的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