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庄———一座用火车拉来的河北首府、工业重镇。
石家庄铁道学院———一所用火车拉来的高等学府、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
1950年,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刚刚燃起,新中国万木竞发、百废待兴。为了抗美援朝的需要,迎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召唤,全国唯一的铁道兵团干部学校成立———她就是今天的石家庄铁道学院。
铁道兵团干部学校,先是选址于北京,后又移址于洛阳。1951年的5月,开始在京畿重地石家庄北郊新建校舍,至今,这个学校在石家庄度过了57年的岁月。这期间,虽然时空在变,隶属关系在变,名称亦在变———铁道兵团干部学校、铁道兵学院、铁道兵工程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而石家庄市的位置再也没有变,“服务河北经济、献身铁路建设”的办学宗旨一如继往。57年的岁月,57年的发展,使今天的石家庄铁道学院已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
军民鱼水情深石家庄铁道学院军旅3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铁道兵党委的领导下,在王震、崔田民、陈再道、吕正操等开国将军的直接关怀下,一路高扬“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旗帜,严谨治学,精心育人,这期间,共为国家培养和输送10000多名指挥人员、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们先后参加了鹰厦、成昆、襄渝等100多条铁路干支线的建设,他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迈赢得了世人的称赞,因而,全国唯一的铁道兵工程学院也就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被誉之为英雄的铁道兵的人才基地、筑路大军工程师的摇篮。1979年的4月,学校跻身于“全国重点高等院校”的行列。
根植燕赵大地,情感血浓于水。57年来,石家庄铁道学院与河北的父老乡亲同在一片蓝天之下,同在一块沃土之上,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兴共荣,结下了深厚的情感。铁道兵时期,逢年过节,省市党政工团各级领导前来慰问,送来戏剧,送来歌舞,送来友谊,军民同娱同乐,共叙友情,融融一家。“三年生活困难”时期,燕赵人民,尤其是石家庄的父老乡亲,自己食不果腹,也要优先保证面粉、蔬菜、油类对子弟兵的供给。更为难以忘怀的是,燕赵大地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极大地丰富了这个学校的文化底蕴,成为学校吮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使铁院师生代代受益、血脉相传。
几十年来,在巍巍的太行山上,在长长的滹沱河畔,在华北烈士陵园内,在冉庄地道战旧址,在李大钊烈士墓前,在董存瑞牺牲的地方,到处都留下了铁院师生拜谒的足迹和景仰的目光,成为石家庄铁道学院博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深厚的精神家园。而使该校受益最丰的当属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革命圣地西柏坡。建校之初,西柏坡就吸引着铁院师生的向往,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师生向这里走来,在西柏坡岭上学传统,学思想,学作风,用“两个务必”夯实前进的脚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校风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历届大学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巨大动力。
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共建和谐河北,石家庄铁道学院在参加完成河北地区抗洪救灾、抗震救灾、抗旱救灾、市政建设、铁路交通、水利设施的突击任务和重大工程建设中,也奉献了赤诚。
1958年,河北省元氏县潴龙河水库开始修建,既有大量的土石方工程,又需要精湛的勘测技术。学校数百名师生把课堂搬到工地现场,自备伙食,边实习边工作,为该水库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纪念解放军的卓越成就,该水库后来更名为 “八一水库”,《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予以报道。1963年夏,石家庄地区暴雨成灾、水患肆虐,许多桥梁、道路被冲毁,大量企业、学校和街道被水淹。全院师生紧急动员,奋力参加抗洪抢险。据资料显示,当时的铁道兵学院共参加了2座公路桥、1座铁路桥、1个水库的抢修抢建,担负了4家国营企业、2个居民点的抢救掩护,汽车、机械和多种救护器材全部出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不但受到了地方党政工团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也受到了党中央防汛指挥部和中央军委的表扬。从此,铁院人“心系百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在石家庄乃至整个河北省传为佳话。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如果说石家庄铁道学院在漫长的35年军校时期,与燕赵人民的情感是鱼与水关系,而今,早已成为融融“一家人”。因此,情系燕赵,服务河北,就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脱下军装之后,特别是转制河北省以来,学校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服务方向:既要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又要服务区域经济;既要面向铁路、交通,又要为燕赵人民再立新功。
上个世纪,学校主要是面向全国招生,进入新世纪,逐年增加了在河北省招生的数量,且一年比一年成倍数上升;过去,科研课题主要来自铁路和交通领域,今天,其科研项目在河北省亦是好戏连台、喜讯不断、硕果累累。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岳森说:“我们既要发挥教育优势服务河北,还要发挥科技优势造福燕赵!”
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在短短的几年间,铁道学院的科技之花便盛开于燕赵大地。
2000年,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河北段遇到难题,石家庄铁道学院科技工作者成功地啃下两块“硬骨头”,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接下来又是这个学校的科技人员采用桥梁换架新技术,快速解决了京广铁路石家庄南154号桥124孔混凝土梁的换架,缩短铁路运营的封锁时间41小时,减少了大量投资,保证了京广铁路石家庄段的畅通无阻;之前,学校还解决了石家庄火车站建设中逆作法施工的4大技术难题,节省工程投资1694万元,该项目获得河北省省长特别奖。
河北在发展,燕赵在图腾。
如何才能更好地为河北发展助力,为燕赵图腾加速?石家庄铁道学院的选择是:利用优势,克难拔险。
近年来,在广袤的河北大地上,青银、邢临、保沧、大广、张台等多条高速公路相继上马,拉动了河北经济建设的速度。石家庄铁道学院主动加盟,积极排忧解难,解决了路堤填料、软土路基加宽变形、边坡防护等一系列的难题,使科技转换为生产力,加快了高速公路的又好又快地节节延伸。在通过省内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中,学校再行发挥自己的强势,先后承担了秦沈客运专线、京津城际和石太客运专线的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科技经费达2000多万元。
服务河北是一个综合工程。石家庄铁道学院除了在铁路交通运输大动脉上施展才华,同时又进一步扩大视野,在关注民生、环境保护、网络信息、医疗保险、防震抗震、能源产业等领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有所作为,成就了宏阔的事业。
不负“优秀”之称谓2006年的10月,石家庄铁道学院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本科教学评估。
评估,就是围绕教育部制定的7项一级指标和19项二级指标,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考核,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教学质量上乘。面对“优秀”的结果,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岳森冷静地说:“评优,决不能高枕无忧,要借此东风,扎扎实实找准差距,认认真真搞好整改,决不能有负于‘优秀’的称谓。”
针对自身存在的 “立足河北,服务交通”前者较为薄弱、后者明显突出的问题,校党委研究部署了进一步加强服务河北的举措,目的是让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和服务区域经济两个“轮子”同步运转。
2006年的11月,也就是在评估结束之后的一个月内,学校主要领导即带领12个分院的主要领导、有关专家、科技部门负责人等,前往河北省重点工程曹妃甸新工业区进行现场考察,寻找工程进展中的难题,主动发挥自身的科技力量,以强烈的主人公意识,再助河北经济发展一臂之力。
这是整改中迈出的第一步。
经过考察,在曹妃甸获得了新的研究课题,达成了新的合作意向,目前,已解决了建设中的许多难题。
学校在组织力量考察曹妃甸的同时,又作出安排,决定从石家庄市开始,分步对省直辖的11个市的人才、经济、科技等方向的需求进行专访、考察、沟通,以搭建学校与河北的互动平台。
自此始,学校又多次举办面向河北的人才招聘会,把河北的数百家企业请到学校,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毕业生。学校的领导说:“招聘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为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平台,让河北进一步了解学校,也让学校进一步了解河北,进而更有力地服务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