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勾践所迁琅邪即若耶
作者:周运中(厦门大学)
关于勾践迁都琅邪,《史记·越世家》没有记载,东汉成书的《汉书·地理志》、《越绝书》和《吴越春秋》都说勾践迁都琅邪(今山东胶南市琅 镇)。几千年来多数学者都接受这一后起说法,崛起于会稽的越国却把首都迁到千里之外的山东海滨,不免会引起大家的怀疑,但是多数人不去深究。本文对这一记载重新检讨,并做新解。
勾践所迁之琅邪,应为若耶之讹,在今绍兴北部平原上的若耶溪边。上古音琅为来母阳部(lang),若为日母铎部(nak),来日邻纽,阳铎对转,琅、若音近。又上古无“耶”字,后世的“耶”字由“邪”讹变而来。上古时期南方人口稀疏,吴、越境内的地名很少,我们搜集文献与考古资料中吴、越的所有地名,只有“若耶”和“琅邪”可以对应。
越部族主要活动范围经历了从会稽山地向山会平原推进的过程。当时的山会平原是一片江湖密布、咸潮出没的沼泽平原,在没有能力修筑大规模水利设施的条件下,无法得到开发并适宜人类居住,而山地中拥有丰富的森林和动物资源,山间盆地和河谷地有平坦的土地可以进行刀耕火种。越王勾践之前,越部族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在会稽山地。《越绝书·记地传》记载:“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千有余岁而至勾践。”《水经·浙江水注》引《会稽记》:“(会稽)山南有 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秦余望即秦望山,又名会稽山。越王无余 岘大城即在稽南山地之中。不过,由于稽南丘陵地形比较崎岖,盆地和冲积扇都很狭窄,因此,勾践在位之时,都城迁到了稽北丘陵。《越绝书·记地传》载:“勾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和稽南丘陵不同,稽北丘陵特别是其北部,地形显得低平,冲积扇以下,又是一系列宽窄不等的河漫滩,最后和山会平原连成一片。数条河流从稽北丘陵北流,以若耶溪为最大,其余河流多汇入若耶溪,经山会平原入海。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记》记载勾践七年(前490),勾践被吴王释放归国后,勾践和范蠡商量建都之计,范蠡就说:“今大王欲国树都,并敌国之境,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勾践就将营建都城的任务交给了范蠡负责。山会平原南部与北部地形有差异,其北部,即后来鉴湖以北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沼泽地,而南部地形较高,除了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外,也有比较开阔的高燥土地。山会平原南部若耶溪岸边符合范蠡所说的条件,背倚会稽山地,面临若耶溪,进可攻退可守。范蠡负责营建的勾践小城及后来扩建的大城位于若耶溪边,倚仗山体而建。到《越绝书》写作时代,仍留有旧迹,《越绝书·记地传》载:“句践小城,山阴城也。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水门一。今仓库是其宫台处也。……山阴大城者,范蠡所筑治也,今传谓之蠡城。陆门三,水门三,决西北,亦有事。到始建国时,蠡城尽。”东汉时期的山阴城(勾践城)的宫台遗址还在,而大城也不过是新莽始建国时(西元9—13年)才毁坏。
勾践所徙琅 即若耶溪岸边,与《越绝书·记地传》所载“初徙琅 ,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代松柏以为桴”和《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从琅 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并不矛盾。山会平原河湖密布,迁都动用楼船乃自然之事,平原以北则是滚滚钱江,江海交融,海阔天空,此乃勾践所望之东海。
勾践迁都到若耶溪岸边以后,把祖父移葬到若耶,《越绝书·记地传》。“若耶大冢者,勾践所徙葬先君夫镡冢也。”勾践也打算把自己的父亲也移葬到若耶,《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使人如木客山,取无常之丧,欲徙琅 。三穿元常之墓,墓中生 风,飞砂石以射人,人莫能入。句践曰:‘吾前吾其不徙乎?’遂置而去”。
今绍兴市区出土有越国青铜农具、兵器上百件,还有陶器和原始青瓷器。有人会质疑说,为何没有越国城墙遗址呢?其实,中国的城址不仅有时代差别,还有地域差别,南方的早期都城由于远离敌国,周围又有比今天还密集的水网保护,所以没有北方那样高大的城墙,史书记载孙吴的都城建业、东晋和刘宋的都城建康的城墙是用竹篱编成,直到南齐建元二年(480年),建康的城墙才改为夯土包砖的结构,贺云翱先生认为此前的建业和建康竹篱城墙可能还有土垣为基础,六朝都城尚且如此,越国的都城可以推想,所以我们至今也没有在苏州市区发现姑苏城址。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据此认为勾践在琅邪筑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呢?显然我们不能以今度古,从今日的技术来看,建立竹篱不是难事,但是古人建都,除了最重要的宫殿或宫城外,还有更重要的迁民、相地(占卜)、水系改造、荒地开垦等一系列重大措施。而这些措施在近世人口激增、方术影响不断淡化后反而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决不能低估上古都城建造的复杂性。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勾践灭吴以后,国土大增,若国都仍偏居浙江以南的若耶溪边,何以控制浙江以北的大片国土?其实,勾践灭吴以后,就有了向北徙都的打算,《越绝书·记地传》载:“而灭吴,徙治姑胥台。”姑胥台,即吴国故都。不过,据《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记载,勾践攻入吴国,火烧吴国都城姑胥台。此条记载,不能确证。前引《古本竹书纪年》说:“翳三十三年,迁于吴。”董珊先生的《越王差徐戈考》一文根据出土越戈铭文,提出越王翳迁都吴国旧都姑苏,至初无余又迁居乍金,乍金即胥阴之通假,胥阴即姑苏山之阴。但是乍金不应是胥阴,应为《越绝书·记吴地传》所记 碓山下的 邑(在今苏州市区西部的狮子山附近)。可见,勾践之后,为了控制浙江以北大片国土,越国一直积极谋求向北迁都,直到越王初无余,最终得以实现。直到越国被楚国大败后,越国的残余势力才退到钱塘江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