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温总理抒写“多难兴邦”要我们记住什么?

2008-05-31     浏览(809)     (1)




  5月23日上午。再返四川灾区指导灾区重建工作的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复课的北川中学学生时,满怀深情地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他说:“我们要记住这四个字!”
  总理要我们记住什么?
  总理要我们记住,这是片多难的土地。温总理说:“生活,如同道路一样,不是平坦的,是崎岖不平的。在生活的过程中,不仅有困难,甚至有灾难。”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对生活真谛的切肤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抗争的历史,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工程就是这个历史的见证。5月23日的《环球时报》告诉我们,抗灾史贯穿中国五千年!近300年来,世界上一半的大灾发生在中国。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的报告这样描述中国:“这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大陆地震的频度和强度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地震总量的1/10以上;台风登陆的频率平均每年高达7次;从有人类记录以来,旱涝灾害、海岸带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泱泱中华,在自然力的无数次挑战中,磨炼着钢铁般的意志。
  总理要我们记住,这是一块不屈的土地。无数次的抗争,我们蕴育起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从女娲补天,到后羿射日,从治水的大禹到李冰父子,我们的民族就是在与自然的不屈奋争中走向成熟,走向伟大。所谓“多难兴邦”,核心在一个“兴”字!这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写照。温家宝对北川中学的同学们说:“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我们记得,这是总理两年来第二次给灾区的学生“上课”,上一次,是2007年6月5日,在云南普洱地震灾区,他也是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在黑板上写下“挺起不屈的脊梁”七个大字。在那一次“课”上,温家宝对同学们说:“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要有意志、信心、勇气。地震毁坏了我们的房屋,但震不垮我们的意志。”我们还清晰地记得,胡锦涛总书记在地震灾区坚定的挥起有力的臂膀,他洪亮的声音将永远在深邃的天空回荡:“任何困难都难不到英雄的中国人民!”这就是几千年来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张扬。
  总理要我们记住,这是一片多情的土地。温总理引用得最多的一句诗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块土地爱得深沉!”“多难兴邦”,我们凭什么兴邦?凭的是中华民族团结共进的优秀品质,凭的是血浓于水的同胞情义,凭的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牢不可破的民族凝聚力!用温总理的话说,“这就是人世间的爱”!四川地震,不但让我们再次领感受了这种亘古不变的民族感情,而且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所有中国人义无反顾!在今天,我们之所以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就因为我们“多情”。而我们之所以“多情”,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无比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的政党,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时刻为人民幸福、民族富强而勇往直前的人民军队,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和谐共处的民族大家庭!这次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将以 “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载入史册。
  总理要我们记住,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无论什么样的挑战,无论什么样的灾难,都从来没有让英雄的中国人民低过头,相反,我们在谱写“与天斗、与地斗”的英雄史诗时,把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锤炼成无比坚强的中国。温总理说:“人,特别是青年,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希望,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希望!今天看到孩子们,我们就看到了震区的希望,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多难兴邦”,只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才能够实现,这种希望表现为不为灾难所惧的乐观主义精神,因为我们有为民族兴旺而雄起的顽强意志,我们有为人民安康不懈追求的崇高信仰,我们有为国家富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人在顺境中表现出乐观主义的态度并不为奇,人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下体现出乐观主义的精神也并不困难,难的是在逆境中、在痛苦中、甚至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沦为绝境时,我们仍能以昂扬的斗志撼动人心,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取向体现价值,所以,当我们吟咏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诗句时,总会激情涌动,心灵总会受到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一往无前的人格力量!
  温总理在对北川中学的学生讲话时,连说了两个“铭刻在心”:“我希望,老师们,同学们,把这次地震,当作一生一堂生动的课,铭刻在心、铭刻在心,永不忘记。”
  是的,不仅北川中学的师生们会“铭刻在心”,灾区的所有人民都会“铭刻在心”,全民族的人民都会“铭刻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