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长春理工大学迎来了更名十周年纪念日。这十年对长春理工人来说,意味着很多。而在我的眼里,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概括学校这十年的发展变化。
遥想十年前的今天,学校由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开启了发展建设的新篇章。更名伊始,全校上下就面临着建校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严峻考验。整整历时三年,学校开展了发展战略大讨论,召开了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组织了教学教法大练兵,教育教学水平、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长春理工人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学校获得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好成绩。此后,学校立足长远发展,全力以赴抓学科建设,使学校在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遴选中抓住先机。今天的长春理工大学已经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防重点学科、12个吉林省重点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省属高校中遥遥领先。辛勤付出终有丰硕的回报,虽然当年奋斗的历程仍在脑海萦绕,但是面对今天取得的成绩我们无怨无悔!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力量。更名十年来,学校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先后开展了国际交流、人才引进、博士培养,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教师素质显著提高。与此同时,科学研究捷报频传,科研经费十年间增长了近6倍,科研项目层次逐年提升,课题研究领域也由国防到国家,再到国际合作,就是在国际一流期刊中也屡见我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生是学校的核心。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成立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和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单科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荣获“2010—2011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十载辛勤耕耘,满园桃李芳菲,如今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尤其是光电领域,到处都有我校毕业生勤奋工作的身影。
十年风雨,征程如歌。这十年,是学校大繁荣、大发展的十年,是学校突飞猛进、硕果累累的十年,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十年。
作为长春理工人,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未来在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培育大师。师资队伍在10年的历练之后,教学科研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平台,形成了优秀的团队。在这样的沃土中,我们应该可以造就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和院士。同时,我们还要秉承“办大学不在于大楼而在大师”的理念,让长春理工大学不仅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大师,而且不断地有大师活跃在课堂上、在实验室里……文理融合。学校更名后,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定位更加明确,我们要建设一个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10年来,学校理工科蓬勃发展,文科建设已有长足进步,未来可以在文理交融上探索更为切实可行的路径,或许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理工科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文科学生具备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我们有责任赋予学生知识的翅膀,带着激情翱翔于梦想的蓝天!
文化建设。一所大学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我们不但要注重硬件设施的配备,还应该注重软实力的提升。教师中有王大珩式的科学家,学生中有为国家发展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并在这些优秀的长春理工人身上,凝练出属于学校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在全校师生之间传递,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才创新。学校培育的不仅仅是专项人才,更应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开拓精神、积极进取、敢于标新立异的全能型的国之栋梁。
忆十年,成绩令我们鼓舞,望未来,蓝图令我们向往!作为理工人,我们会以更名十周年为新的起点,夯实基础,彰显特色,在学校又快又好发展的进程中,挥洒热情,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