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盛大,辉煌———敦煌行记

作者:菊  ◇樊    
2012-10-15     浏览(243)     (0)










  对于一个选择来到西北读书的孩子而言,敦煌就像一个梦,若即若离地在眼前闪现,而这次的丝路之行,让我感觉到,自己终于活在了梦里一回;虽然这个梦不如想象中的瑰丽多彩,甚至,透着些许酸楚,透过时空的窗格,穿越岁月的斑驳,敦煌,告诉我太多,太多……当我怀着“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苍茫与感慨接近这座在古代重要的关隘时,周围炫目的沙丘和交叠的绿洲将我的思绪拽回到商旅驼队由此关通往西域的画面。沙丘中仅剩的一堵坍圮的城墙,在望着前方不远处用栅栏围起来的古董摊,威风依旧不减地在默默守候。
  走到古董摊的栅栏旁,我把面罩扯下,呼吸着沙漠那干热的空气,闭上眼,仿佛听到驼铃摇曳,各地商旅在操着不同的方言口音交谈,篝火劈啪作响,夜晚大漠长风咧咧,羌笛声孤寂绝决地萦绕着这片广阔的沙丘……栅栏外有一串脚印,运动鞋的鞋底,明显的现代足迹,想必,这个行者也像我一样,徘徊在那个时代的外围,默默聆听,细细冥想,让思绪回到过去。正午的沙子让鞋底发烫,只有不断往前走,才能缓减这种灼热,这,也是这片土地要告诉我们的吧:要不断往前,才能生存。
  阳关附近,更多的是商业化的旅游设施,像其它景点一样,有着专业的讲解员,有着兜售纪念品的商店,逃离冗长的讲解,来到“诗佛”王维的雕像前,就是这个诗人,谱一曲送别的《阳关三叠》,而使阳关名扬天下。这座巨大的雕像与身后的苍茫融为一体,左手屈肘端酒杯,右手手指侧前方,面容含笑,的确,面对即将出关别离的友人,笑着哭,最痛吧。
  这里还有一个废弃的影视基地,搭建的木质的军营大帐放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确更为逼真,从稀疏的栅栏钻进去,看着刷着虎符的高台,毫不犹豫地站上去,体味“戎马关山”的壮志豪情,盘腿而坐,振臂长啸,何等酣畅!虽然现代的痕迹随处可见,但是,阳关仍然用千年之久的威严戍守着这片承载着历史的土地,也戍守着所有有关那个时代的幻想和绝唱。
  阳光和莫高窟,是敦煌这座以“盛大,辉煌”得名的城市的两个瑰宝,走在敦煌的街道,看到街上刻有历史典故的地砖,有种油然而生的穿越感。这座被党河静静滋养的城市,古因丝路繁华,今因文化让人魂牵。
  印象中的莫高窟还是课本上王道士挖出来的样子,几个破旧的洞窟,里面是极尽想象也不能勾勒的华彩,到了才发现,除了意料之外的敦煌莫高窟研究所,成规模的莫高窟纪念品商店,莫高窟那被仿沙石混凝土抹得平平整整的窟口和梯阶还有完全现代化的门让自己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虽然这也是出于对洞窟更好的保护而设置的。这,是一个很无奈的选择。
  莫高窟的讲解和参观路线设置都是非常专业的,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匆忙地参观少数的几个洞窟,即便如此,还是很难饱览每个洞窟蕴藏的精华所在,依稀记得那些一丝不苟的流畅线条,历经千年的魏晋、唐朝、宋朝等风格不同的壁画以及佛塑,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特征。空间不大的洞窟里,动辄就是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瑰宝,让人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以及时间的伟大。就在方寸之间,描摹出的典故、动物抑或是市井风情,都让人叹为观止。
  殿里不同时代的地砖被发掘,留在那里骄傲地诉说着莫高窟的神秘,已经退去原本色彩的各式少数民族人物绘画让人感觉到了那个时代的包容与盛大。飞天被描绘在边缘或者是穹顶的位置上,随着讲解员的灯光扫过,一瞬间,有种飞天翩然起舞的错觉。仰头看,洞窟里被色彩充溢着,时间久了,脖子被仰望的角度所累,觉得眩晕酸疼,可想,描摹壁画的匠人们,是怀着一颗怎样虔诚的心才为后世留下这些让人屏息驻足,叹为观止的宏伟艺术作品。
  时间紧促,最后的一望是莫高窟那尊巨大的佛像,当我仰头望去,佛祖那微笑的嘴唇让我心头为之一震,莫高窟,不应该只来一次,匆匆的一瞥,却也在心头刻下印记。虽然没有找到王道士的圆寂塔,但也没有了以前对这个道士的刻板印象,毕竟,是他打开了莫高窟流光溢彩的时代。来之前也听闻许多专家学者在加紧临摹莫高窟壁画,为敦煌学的研究而殚精竭虑,所以,再度路过研究所的门口,心中肃然起敬。
  敦煌,从古至今,它背负了太多太多,无数的人被这片西北热土吸引而来,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驼铃,西域贵族们的虔心礼佛,文化喷薄的灿烂果实,盛世飞天的歌舞乐章……都在这里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今天,我们追随着丝路的印记,来到这里,捕捉这个时代属于敦煌的美丽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