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大学医学教育的前身发展时期(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和国立西北医学院)到了40年代初,即于1942年4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以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为基础,组建了“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校址设在现今兰州市西郊上西园。校园面积仅约一千平米,房舍陈旧、设备简陋。由于条件所限,学校实验课只能在教室中进行,高年级学生需租住附近民房,临床实习则在兰州小西湖中央医院进行。这样甘肃学院的医学教育被独立出来,并离开了萃英门本部,而医院只剩“兰州中央医院”的门诊部。后来由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面临困难,于1945年初夏,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撤销,并入设在陕西汉中的国立西北医学院,并改名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国立西北医学院院长、著名生理学家候宗濂任分院院长。
这一时期,国内正处抗日战争时期,医学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医药院校被迫停顿,教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学校教学秩序无法维持。社会经济已频于崩溃,教育经费匮缺,医药教育事业日趋衰落,处于每况愈下的境地。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前身的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和国立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的医学教育同样受到了严重影响。
兰州大学医学教育的正式形成时期(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1946年夏天,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国立西北医学院停办分院,将其转并于成立不久的国立兰州大学 (1946年3月始筹,8月完成),成立了“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并将西康技艺专科学校的医科学生转入该院;同时校址也由上西园迁回到国立兰州大学的前身原甘肃学院所在地--兰州市西关萃英门内。这样无论从院址、隶属还是历史、内容都回归到萃英门里的国立兰州大学,也标志着国立兰州大学的医学教育正式设立。至此,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国立”字号的兰州大学,不仅成为一所设有文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兽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大学。而医学院的师资、设备、学科等也随着兰州大学的建设而得到快速发展。从全国各地和国外延聘了一大批著名学者来兰大任教;争取经费,采购了大批图书和仪器;兴修校舍,建成了数栋教学楼、宿舍楼及图书馆、办公楼,如今兰州大学校园内坐落的昆仑堂、贺兰堂等建筑名称就始自于此时。
与此同时,创设了“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1948年2月7日,由国立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医学院院长于光元及乔树民等人筹建。1948年4月1日教育部批准。1948年12月正式成立,由医学院在萃英门先设立了自己的“门诊部”。后于竖年(1949年)4月成立了“住院部”,设立了病房和手术室。至同年夏天,“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正式建成,简称“兰大医院”。首任院长为杨英福。时有病床32张,医护人员23人,后勤行政24人。医生有杨英福,唐家琛,刘明锐,张令羽,王致和,冯守成,毛经韦等19人。值得一提是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就是当年“西北医专”或“西北医学院”时期培养的学生。确切的说,今日之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的前身,其真正缘起就是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这一时期,受抗战胜利的鼓舞,尽管国内处于内战状态,国立兰州大学的医学教育在校长辛树帜,医学院院长于光元等人的领导下,在困境中克服时艰,修建设施、购置设备、募延师资、包括从国外聘请了一大批著名学者任教,医学院的教育与建设随着兰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而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医学人才。这些成绩不仅为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也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全新医学教育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兰州大学医学教育的发展过渡时期(兰州大学医学院)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随同国立兰州大学一起取消“国立”字号,成为“兰州大学医学院”。伴随着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兰州大学及其医学院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医学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无数怀抱理想与决心建设祖国西部的国内外学者来到兰州大学,其中包括许多医学专家和学者。这为后来的医学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贮备了人才条件。
这一时期,随同国立兰州大学一起取消“国立”字号的“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也正式诞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杨英福继续担任院长,直至1954年9月1日。病床增至120张,人员达132人。不久国家进行大学教育的院系调整,兰州大学医学院被独立建院,兰州大学遂成一所文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