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大人物的小历史 ———读《政法往事:你可能不知道的人与事》

作者:级博士生)   ■郑玉双(中欧法学院2012    
2012-09-11     浏览(61)     (0)

  历史由人与事累积,然而历史的叙事通常是 冷峻与拘谨的,过滤掉了很多有价值和趣味的边 角料。我们的法律史,或曰法制史,也是这种景况,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对政治更替与变革的定性与批 判,却鲜有近距离的透析与把脉。然而,要了解这 一两百年的变革与转折,冲突与碰撞,政治与法律 的纠缠,单凭几个规律和定理来概括就显得太过 单薄。把好历史的脉,既要像史家黄仁宇那样放宽 历史的视界,又要细致观察和梳理具体而微的人 与事,对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法政史,亦是如 此。
  近一百年来的法政人与事,与当下的政治和 文化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由于其芜杂 性和历史尘埃的遮掩,很长时间并未受到足够的 关注和重视。近几年,年轻学者如陈夏红先生,做 出了有益且具开创性的尝试。继《百年中国法律人 剪影》之后,夏红又推出了这本《政法往事:你可能 不知道的人与事》,再一次将跨越不同时代的法政 人物展现于历史的舞台,跳出正史的樊笼,给厚重 的历史之躯悄悄地把了一次脉。且不论这脉搏把 得是否到位,单凭这本书的架构和视野,就值得拿 来一饱眼福。
  文集共有四部分,篇幅不一,主题有异。“灯下 剪影”一栏意在“发现”具体个人之小历史,还原个 体生命与历史之互动,其中有伍廷芳、钱端升和杨 兆龙等参与历史进程的急先锋,也有守住书斋、甘 于寂寞的王名扬。第二栏为“具体法史”,讲的是大 人物的小故事,或详解个人命运的转折,或探查个 人生活的细节,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给单调的 历史涂上料,这部分是本书的重 头戏。第三栏是口述法史,这部分 的主题性较为明显,更多的是通 过几位法政人的口述来了解中国 政法大学的前世今生。第四栏算 作是补录,是夏红先生近几年写 的几篇书评,通过对著作的评析 来挖掘法政人生命的不同侧面,也切中了这本书 的立意。
  这些文章所勾勒的法政人,很多都曾经出现 于历史教材之中,做过历史的注脚,有褒有贬,如 王造时和曹汝霖。还有一些为现在的法科学生所 熟知,如钱端升和江平。另有一些人由于种种原 因,隐没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等待着有心者的钩 沉。但无论怎样,这些人都是法政史上响当当的大 人物。精炼的文字,没有刻意的渲染,没有高深的 理论,娓娓道来的只是陈年过往。其中有人物命运 的铺陈,亦有当年法科学生与陶希圣讨要“考试重 点”的趣闻逸事,其中又不乏可歌可泣的义举,如 作家郁达夫的弟弟郁华,在上海租界做法官,不辱 使命却遭日伪暗杀,凝血与山川共碧。在大部分文 章中,作者有意地将视角转向法政人具体而微的 生活,将他们的故事诉诸笔端,时不时说句公道 话,最后竟成了每个人鲜活的“小历史”。
  这些文章所涉及到的历史场景,时间跨度比 较大,既有清末民初法律大家伍廷芳,又有仍然健 在并且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呐喊耕耘的江平和张晋 藩等学者。知识分子所能引起我们关注的不外乎 两点,一是他们的思想承继及对后世的影响,二是 他们的经历,有助于我们从侧面观察历史的走向。 在近百年沉重历史的烘托之下,法政人作为中国 近代涌现出的一批独特的知识分子,在历史狂澜 中成为一道独特且令人着迷的风景。他们的经历 与历史之步伐或许并不同步,然而我们却能从他 们身上嗅到更为真实的历史气息,令人扼腕或悲 泣。
  无论从趣味还是学术兴趣的角度来看,这本 集子都值得一读。夏红先生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 故事背后的深层结构,虽 是点到为止,但却在无意 中凸显了更为重要的主 题。这就是这种随笔类文 章的好处,浅读收获的是 知识的趣味,深读却能发 现主题,甚至在一个个片 断的带领之后看到其背后的厚重历史,从而得到 共鸣或冲击。这种冲击不再是宏大历史叙事所勾 起的激情澎湃,而是沉重的心,甚至会有些许疑 惑。当然,这本书也有瑕不掩瑜的地方,对于政法 往事这个主题来说,尽管可以涉及政法历史的方 方面面,但像“政治系女生的忧伤”这篇文章,只是 对北大政治系女生马珏的人生素描,无涉法政之 主题,因此可有可无。
  写到这里,我想对《政法往事》这种写作格局 和视野做一个局外的反思和评点。透过人物看历 史,是我们关注法政人的一个基本旨趣。然而还原 历史并不等于解释历史,把脉之后最重要的是给 出药方。因此这种旨趣的最大限制体现在,人物的 具体经历和思考无法代替对法律和政治等社会结 构的本质所做出的解答。法政人是一个特殊的群 体,他们不能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却能攀登知识的 最高峰。他们以法律和政治为志业,寻找政治的出 路和方向,却经常受到政治的辖制和缠累,甚至政 治的幻影面前恍兮惚兮,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法 政人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冲击,却缺乏足 够的对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哲学反思。
  当然对于法政往事的钩沉,这种要求或许是 不能承受之重。我所强调的乃在于,对于当下的法 政人群体来说,我们身上所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 寻找过去的足迹,发现不为人知的历史,更重要的 是寻找内在于法律之中的理性,通过历史的和哲 学的两维路径,确立当下社会法律的深层结构,从 而为法律之治寻找可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