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公益之路应如何走?

———对学生公益社团工作及发展的思考

2012-06-18     浏览(65)     (0)

文章介绍了高校公益社团的发展状况和问题,指出健全、科学的志愿参与机制是实现更广泛社会公益的关键。同时,文章还提到了高校公益社团的优势和困境,如人员流动频繁、缺乏专业指导等。为了更好地发展公益事业,社团需要更加完整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并得到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关注。





  “公益”二字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公益的认识已经摆脱了最初简单的“帮别人做事不要钱”,一些公益团体开始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各大高校公益类的团体和组织层出不穷,以学生为主体的公益社团活动如火如荼。然而,由于资源有限、人员流动较大、缺乏专业指导等种种原因,高校公益社团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对于高校而言,如何形成健全、科学的志愿参与机制,从而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益,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做公益
发展至今,交大医学院已注册登记的公益社团共7个。包括艾滋病同伴教育协会、生命关怀协会、山山圆梦义工社、女大学生联谊会等等。作为医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无疑是参与公益的有利条件。尤其后世博时代,做公益已经不再是有心无力,只需筛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简单地注册报名,就会有组织统筹行程经费。学生所要做的仅仅是有意愿,并真正拿出一颗赤诚之心。
  然而,简单的参与方式背后隐藏着人员流动频繁、考勤体系不全的缺陷。公益类社团招募时门庭若市,但日常活动却冷冷清清。报名参加活动的同学大多是来体验体验的,当体验带来的新鲜感消失,加之并没有硬性的出勤要求,社团需要他们的传承时还能够无私付出的就相对较少了。许多负责人也站在参与者的立场进行了反思,社团的组织架构不够严谨、不够完善,服务内容也相对单一枯燥,这些都是造成人员流失的因素。
  但我们为什么要做公益?当信心满满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又或反思公益社团发展遇到的种种瓶颈时,这个最简单却也最重要的问题。或许大家并不是在奉献,而是在寻求被依赖、被需要的感觉,或许初衷并不是单纯的“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而是“我能从中得到些什么”。我们说,公益的根本是利他。在一切的公益活动中,“我”是被放在最后一位的,我的付出、我的收获、我的满足、我的失落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的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些有意义的事有人去做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帮助。完成这些的可以是任何人,所以不论成就感的大小,我们也只是任何人中的一个,无足挂齿。
  
我们需要更“完整”的社团
怎样坚持做公益?其实参与的同学也有自己的困惑。并非不想去参加活动,而是活动内容与当初的设想出入很大。以服务老年人的社团活动为例,很多同学反映与爷爷奶奶的交流始终存在困难,虽然活动前也组织了培训,但真正面对老人时还是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也有同学会质疑社团活动是否只是走一个形式,是否只是为了“公益”而“公益”,能否真正体现其原本的内涵。
  虽然诚如上文所提及,公益事业并不以个人的收获为衡量标准,但如何减少社员在服务过程中遭受的挫折、提供专业的培训,如何及时、正确引导社员、解答疑惑,这些都需要社团具有完整而合理的架构和运行模式,有预案有应对。以生命关怀志愿者协会为例,经过几代社员的努力和校方的支持,协会无论是在组织架构、资金运作还是专业指导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该协会加强了对社团成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指导,但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高校的同类社团相比,我们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培训讲座一学期仅限于一至二次,专业指导老师也一直没有固定下来,培训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未能保证。同时,社团成员也希望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让活动形式可以更加丰富。
  针对公益类社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校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除提供活动的场地、资金支持外,院团委还通过社团评优的方式,在发放奖金的同时搭建各类社团取长补短的平台,鼓励社团间的合作与竞争。
  
在新的高度书写新的篇章
山山圆梦是致力于贫困地区、贫困学生支教以及资助帮困活动的公益类社团,曾荣获上海交通大学“十大新闻人物(团体)”称号。山山分为支教部、募捐部、宣传部和外联部,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负责。新社长是从有工作经验的老社员中选拔产生,与前任社长之间也有很好的交流与传承。社团的经费虽然确实比较紧张,但将支教活动与医学院的有补贴的暑期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外联部筹得的企业赞助和社会团体的捐赠,精打细算下还是能够正常运行。学校公益社团联盟的指导老师会帮忙修改活动策划、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给社团提供很多新的思考和方向,这样灵活而又整合资源的发展方式也给了其他公益社团很好的启发。
  2011年11月1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牵头、在上海市其他高校协助下,建立了上海市健康公益类社团联盟。联盟成员由上海市13所高校共37个健康公益类社团组成,旨在构建本市各健康公益类社团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相关活动有效开展。成立以来,社团联盟正在逐渐走向成熟高效,组织了各大高校同类公益社团座谈会,使高校间的合作更为紧密,资源利用更加充分。近期,联盟筹划在社区组织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将高校的有利资源向社会开放,使更多人能够获益。增加跨区域、跨院校、跨系统的联系与合作,公益类社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抓手和方向。
  公益类社团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的公益属性吸引了有仁心、责任心、奉献心的人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做有意义的事。公益是自发自愿的事,强迫不得,但我们仍希望能够通过社会、学校、社团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让社团成为一个贯穿大学四年甚至更久的课堂。在这里,社员们不仅仅体会公益带来的成就感与挫败感,感受昂扬的斗志或困顿迷茫,更深层的是通过社团文化的积淀,理解真正的公益是怎么一回事,认识到良好的组织架构、活动方式与财政支持是框架,纯粹的公益精神才是永恒的核心。社团回报社会的不仅仅是它所组织的活动、提供的资源、营造出的公益氛围,更是将公益的种子撒向各行各业。学校的重视、社团的努力、同学的投入、社会的关注,四面八方的力量集结在一起,必将使公益之路走得更远、更稳健。
·学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