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青年思政教育的启示
作者:张澍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九十年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摆在共青团工作的头等重要位置,基本围绕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经历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新民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曲折向前式的发展。
建团九十年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跌宕起伏,总体上硕果累累,也有一些失误或者失败的教训。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迈入深水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全新交流聚集方式的今天,全面回顾九十年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总结基本历史经验,对加强和改进当前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不“缺位”也不能“越位”。除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时期以外,其他各个历史阶段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党在当时的中心任务展开的。从客观效果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大小同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的紧密程度直接相关。在抗日战争前夕,一方面因在抗日统一战线和开放面对爱国青年方面存在“缺位”,另一方面因在思想路线上存在“第二党”的先锋主义苗头而存在“越位”,从而导致青年思想动员和教育出现问题,共青团组织也因存在脱离群众,变成狭隘组织的危险而接受改造,直到1949年4月才恢复重建。
二、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青年工作的首要位置,防止“一手硬一手软”。从1923年的青年团二大开始,就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工作”和“最重大责任”。大多数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青年工作的“看家本领”,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也曾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即在青年工作领域青年学科学文化技术投身经济建设方面比较“硬”,但针对开放后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软”,最终出现了“学潮”和“八九政治风波”。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在1949年以前特别是抗日战争以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为共产党的执政和新中国的成立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1976年间因党的指导思想问题,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和对社会思潮影响的忽视,让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方向偏差或者受到削弱,最终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大的问题。因此,要始终把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它比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更加重要。当然,这些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能够有机统一。
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在建团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力求做到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例如毛泽东同志多用形象比喻来讲革命道理,彭湃同志日本留学归来在广东自学魔术来做农民思想工作,还有早期共产党人多用编小册子、各种口号、演节目和戏剧等方式宣传鼓动群众等。这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革命过程中吸引和教育了大量青年群众。这一点在信息技术革命改变青年交流聚集方式的今天,显得更具重要启示意义。
五、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青年思想理论研究和创新的引领。九十年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理论创新,以及对社会形势和群众特点的深入研究,都指导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之后,共青团中央也在广泛调查青年思想道德状况和探索青年群体性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但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需要青年思想理论成果紧跟而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针对青年特点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科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和理论的研究和创新。(作者系武汉大学团委书记、青年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