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民族学院 - 《四川民族学院报》

别让雷锋走远

作者:杨云雪  体育系    
2012-04-05     浏览(155)     (0)




  !!!日历又一次翻到了三月五日,在这春回大地的时候,我们仿佛又听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在耳畔响起。雷锋,这个仿佛已经离我们十分久远的名字在这个日子又重新被人提起。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时代进步,科技发达,物欲流飞,人们仿佛越来越崇拜权利和财富,但精神却越来越迷茫,那从前熠熠生辉的名字仿佛正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那感动世人的“雷锋精神”也仿佛正一步步退出历史的舞台。有人感叹“雷锋精神过时了”,也有人笑谈“雷锋三月来四月走,雷锋没户口”。可是,那曾经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人的雷锋精神,我们真的就不需要了吗?
  路上摔倒在地的老人身边有来来往往的行人,却没有人伸出手去扶一把;公交车上遭遇小偷,眼睁睁看着那罪恶的手伸向别人的手机却没有人吭声;丢失了钱包,一个人孤零零在火车站无法回家,想向路人借些钱,却被人当成骗子;在街上被人殴打却没有人吱声劝架;申请的贫困生资助金被随意的挥霍却还觉得理所当然;参加志愿服务却总是计较能不能评奖,有没有奖励;丢失的饭卡找到时里面的金额已所剩无几;父母含辛茹苦挣钱供我们上学,却一次次缺课,只为了陪男女朋友约会……现实仿佛一把重锤,一次次狠狠的砸在我们心上,当我们一次次遭遇社会的漠视,一次次面对人性的冷漠,心中无比期盼的是身边有个人能向我们伸出援手,借给我们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这时候的我们渴望和希冀的,便是雷锋,是无处不在的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虽然仿佛只在三月被人提及,但却在一代一代人的诠释下不断的升华着,他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他还告诉我们要 “在平凡细小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这些话语和精神仿佛一股源远流长的河流,跨越了时代的界限,跨越了历史的局限,也跨越了国界和疆域,全世界的人们都在不同的国度,用不同的语言讲述着他的故事,用不同的形式学习着他的精神。美国人说“雷锋属于世界”,他们成立了雷锋研究会,西点军校的大厅里悬挂的五位“英雄像”首位就是雷锋;巴西人说“雷锋应是精神领袖”;日本人说“要像雷锋那样生活”;泰国政府专门翻印《雷锋》图书发给国民学习……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中国的青年一代,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让这种崇高伟大的,流传世界的精神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成为传播和学习雷锋精神的生力军呢?我们又如何不高擎着雷锋精神的火炬与时代共同迈步向前呢!社会的进步应该是物质与精神的同样富有,那些生活中的丑态必然只能是支流。
  2008年5.12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那飘飞的志愿者旗帜上和平鸽般的大手是那样的温暖;纵览全局,心系祖国的中国核事业领航人朱兴亚、专业过硬,仁爱感动世人的医者吴孟超、意志坚强的无臂钢琴师刘伟、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的人民公仆杨善洲、用一见方的铁皮点燃慈善之火的平民慈善家阿里木、用柔弱的臂膀撑起生命新的起点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一个个感人的形象,一件件动人的事迹仿佛一片绿洲,滋润了人们心中的沙漠;仿佛一缕灯光,照亮了生活中的一分黑暗;仿佛一丝细雨,滋润着生命中的绿色;仿佛一朵落红,化作春泥滋养了来年的花朵。
  而在我们身边,帮助人扶起倒下的自行车,拾起落在地上的文具,提起沉重的行李,捡起地上的垃圾,为干旱、贫困捐助的每一分钱……虽然小到仿佛不被注意,但这也都是雷锋的精神。
  雷锋精神是在别人困难时伸出的援助之手,是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面对人生路途的坎坷勇敢的披荆斩棘,是扶老携幼,是扶危济困,是助人为乐,是艰苦奋斗,是自强不息,是将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克己奉公,是顾全大局……在这个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世纪,在物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雷锋,更需要倡导雷锋精神。
  让我们怀念他,呼唤他,学习他。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请,别让雷锋走远。
  (体育系 杨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