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张老师的那丝微笑
作者讲述了张红老师生前的教导以及他和她之间的深厚师生情谊,张老师病逝后留给他的微笑让他明白了珍惜的重要性。作者感到愧疚,因为自己错过了与父母和老师相处的时间,但他意识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是重要的。
■张远帆
读书这么些年,受过很多老师的教导,而最近一直在脑海里的是张红老师。她是工学院的教师,我和我妻子都是她的学生。
张老师给我们讲专业基础课《汽车理论》,深入浅出、非常生动,很受学生的欢迎。当时,有很多同学不怎么喜欢这个专业,但听了张老师的课,坚定了学好本专业、从事汽车行业的信心。妻大学毕业后成了张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因此我们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我在人事处工作,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询问张老师的个人信息。这时我才知道张老师已经病危了。张老师生病我们是知道的,只是没想到病情会发展得如此之快,我和妻立即决定去看望她。
4月18日下午,我们来到医院。在楼下我们认出了张老师的汽车,恰好这时从车里下来一个人。上前询问,原来是张老师的爱人刘老师。
我和妻分别报上姓名,刘老师说他都很熟悉,张老师经常提起。妻的眼圈立刻红了,我赶紧提醒她:见到张老师,不能掉眼泪,一定要笑!
轻轻走进病房,还没来得及问候,张老师已经用力喊出了妻的名字,我分明感受到她沙哑模糊的声音中充满着惊喜。
望着病榻我心里一阵难过:这还是昔日我们熟悉的那个张老师吗?
张老师已经病到了只有药物发挥作用的时候偶尔才能够清醒的地步,我们坐在床边和她聊天。其实主要是我们在说,她似睡非睡地听着,几乎没有什么反应,但当我们介绍一些学生近况的时候,却明显能看到张老师瘦削的脸庞上划过一丝丝笑容……走出病房,妻已泣不成声。即使是现在,每每提及张老师这丝笑容,妻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
4月19日凌晨,张老师走了,想不到前一天的相见竟然成了我们之间的最后一面。
4月21日上午是张老师的告别仪式,看着工作人员布置告别室,我和妻上前帮忙:把花圈摆整齐、灯放对称,把角落里的纸屑捡走……我突然有一种幻觉:仿佛自己是在把黑板擦干净、把粉笔摆放整齐,等待着张老师来给我们上课……敬献鲜花、鞠躬告别,除此之外,我还能为张老师做什么?
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还没做出什么成绩来,无颜去见恩师,因此,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也就少了和老师的联系。对待父母也同理,我们总因为学习忙、工作忙,很少拿出时间去陪陪他们,总觉得日后有足够的光阴去感恩、去回报。但是,也许等到我们明白了的时候,就像今天一样只有扼腕长叹了吧?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和父母拥有同样的情怀,张老师弥留之际留给我们的那丝微笑足以为证。我终于明白什么才能替代失去时候的茫然和不知所措,那就是珍惜,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能做的事情赶快去做,而且要尽力去做好。
张红老师走了,她那丝微笑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