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特别报道

青春的答卷

——河北曲周河间基地见闻记

2012-05-10     浏览(73)     (0)

文章描述了河北曲周和河间两地的农大师生与当地农民亲密合作,致力于科研服务“三农”的实际行动。在科技小院和化控研究中心等基层实践平台上,农大研究生与当地农民一起播种、研究,助力农业发展。他们展示了农大青年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远大志向,努力掌握过硬本领,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书写美好人生的实际行动。







■何志勇
今年是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校三周年和给农大师生回信两周年。这几年,我校青年学生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和希望,在服务“三农”等很多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4月底,记者到了河北曲周、河间。在有着39年历史的曲周实验站,再一次感受了农大学子与当地农民亲如一家的感人场面;在近30年交往不断的河间国欣农研会,同样也看到了农大学生在示范田里的火热劳动场景。
  这些,正是农大青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秉持“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牢固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掌握过硬本领,在热情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书写美好人生的实际行动。
  这,正是农大青年交出的一份青春答卷。
■曲周:“双高”基地的青春面孔
四月的华北平原,春和景明,绿意盎然。经过5个多小时的旅途颠簸,4月28傍晚,我们又一次来到了曲周。
  快到曲周实验站了,一条新修的宽阔大道映入眼帘。“这是曲周县政府专门为实验站修的!”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教授向同行的“973项目”咨询专家们介绍:“路边的这些地,都是我们农大的实验田!”
  沿着宽阔的大道,汽车径直开到了“985工程”300亩长期定位实验研究基地。放眼望去,绿油油的小麦满目葱茏,生机勃勃。
  汽车刚一停稳,驻扎基地的研究生们就簇拥上来迎接母校到访的“亲人”。
  在这群可爱的学生当中,记者又一次见到了颜鹏———与4年前在这里初见相比,他更黑了,也结实了许多———在这远离母校的大地上,他已经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业,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我来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们的研究情况”,颜鹏拿起小喇叭,把大家带领到他和同学们正在开展的小区试验田边:
  “我们负责的这个课题是‘华北平原可持续高产高效作物生产体系研究’,进行了五个作物生产体系的四个重复试验。”
  华北平原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水资源紧缺,而现在普遍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存在着产量低、作物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颜鹏说:“我们的研究发现:如果减少冬小麦的种植,可以减少地下水消耗,但又会导致生产力的显著降低。如何在减少冬小麦种植的同时提高其他体系,如玉米生产体系的生产力,在保证粮食供给的前提下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是我们努力解决的问题。”
  在这片实验田里,还有近20名资环学院研究生也在开展着相关的研究,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在减少水肥资源投入的同时,实现粮食高产,探索一条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的迫切需求。
  颜鹏和同学们在300亩长期定位实验研究基地的一些成果,则被他的另一群同学指导着当地农民更广泛地应用着。
  第二天,我们看到了颜鹏的另一群同学———驻扎在“科技小院”的农大研究生。
  半年多没来曲周,一路上记者还有些担心:“科技小院”的一批老同学们或毕业,或回校论文答辩,新一批同学能融入到曲周农民中去吗?能像他们的学长一样做好工作吗?
  一走进白寨乡“科技小院”,记者的担忧就消除了:虽然大都是陌生的面孔,但这些研一的新同学介绍起平日开展的科研、服务工作也是神情自若,井井有条。
  曾经印象深刻的范李庄村“三八科技小院”,这次又为我们展现了新的惊喜:村里的妇女们跳起了扇子舞、扭起了秧歌欢迎我们的到来;歌舞之后,年过七旬的老太太还向李召虎副校长赠送了自己的剪纸作品,范李庄村“田间学校”的全体学员认真地在这幅剪纸上签了名,朴素地表达了对农大师生的感谢和对“科技小院”新同学们的认可。
  我们的汽车驶进后老营村时,远远就听到锣鼓喧天。下车一看,老老少少正围坐在戏台前目不转睛。戏台上,“热烈庆祝中国农大河北农科院师生驻村支农两周年戏剧演唱会”的大红布标在春风中上下翻飞……一年前,也是一幕幕这样让人感动的场景,让很多人记住了曹国鑫、雷友,记住了“曲周七子”等一张张青春的面孔。今天,还是这样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中,又是一群农大人新的青春笑颜。虽然,我们还感到陌生,但他们已经像学长一样,已经成为曲周老百姓的“自家人”了!
■河间:棉花地挥洒青春汗水
  告别曲周,4个小时车程后,我们来到了河间,这是4月29日傍晚。
  汽车驶进一个大院,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厂房、高耸的培训楼、停放整齐的“技术服务车”……如果不是了解行程安排,真难想像在冀北的这座小城里还有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大企业———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如果没有翻阅资料,也很难想像国欣农研会已在全国14个主产棉区建立了营销网络,拥有会员6万名,总资产2.2亿元;2006年被评为全国种业50强,2007年又被评为全国棉花加工30强;其棉种市场已达300万亩,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晚餐时,我们见到了国欣农研会的掌门人———农学院1994届校友卢怀玉———寸头、休闲西装、牛仔裤,一位性格朴实、身材魁梧的北方汉子。
  卢怀玉在培训楼宽敞的餐厅摆下宴席,但他的客人却并不只我们———还有农学院化控研究中心50多名正在这里进行劳动实践的研究生们。
  晚餐后,同学们集中在会议室上了一堂课,王定伟总经理为大家介绍国欣农研会的历史。当从PPT里看到何钟佩等老前辈们当年在这里开展科研实验的照片时,同学们异常惊喜。
  “大家看看,这张照片上有你们认识的人吗?”王定伟的提问难倒了同学们。“看看最旁边的这位年轻人是谁?”在他的再次提示下,同学们才认出照片上的“青葱少年”就是李召虎教授,顿时掌声一片。
  “我刚上大学时就来到这里做实验”,李召虎向同学们讲述起当年劳动实践的情景,鼓励同学们多下地、多劳动、多实践,“大学毕业那一年,我19岁,在这里和农民朋友们一起割了一周的麦子……”
  也是从那时起,国欣农研会成为农学院化控方向师生的科研基地,每年都有大批师生频繁往来于此,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2008年1月,李召虎主持、我校师生与国欣农研会共同完成的“棉花化学控制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成为当地近年来农业领域获得的惟一一个国家级科技奖项。
  在这个特殊的课堂上,卢怀玉放弃出国深造和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回乡创业的故事让同学们动容;何钟佩、李召虎等几代农大人坚守棉花地,“为了吃一个驴肉火烧,骑车往返两小时”的基层生活逸事让同学们感到亲切……劳作了一天,同学们精神振奋,全无倦容。
  在这群学生中,2008级直博研究生任晓明听得十分认真,也更有感触。“从棉花播种到收获,每年都要来好多好多趟,长则一两周,短则三五天,”从2009年开始,任晓明就成了河间棉花地的“常客”,她的实验内容是对棉花生长调节剂———缩节安的研究。“比起前辈们,我们现在的条件好多了”,任晓明说,基层实践的共同点就是收获很多:“不仅仅是完成了研究,也不仅仅是服务了‘三农’,我们也学会了怎样与别人交往,学会了很多实践知识,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2007级硕士研究生杨富强在入学的第二年就来到了河间基地,时光飞逝,今年他就要取得博士学位了。“我的硕士论文就是在这块棉花地上完成的,”他的研究内容是使用化控手段提高化肥效率,他的硕士论文正是一篇 《调节剂对棉花产量和钾肥利用效率调控作用的研究》。
  “去年,我国的棉花生产遭遇了巨大的难题,”课堂上,卢怀玉向同学们介绍当前的棉花市场行情,“由于采棉人工成本大幅上涨,上万亩棉花无人采收的情形已经出现,很多棉花生产企业也因此出现了亏损。”时至今日,棉花机械采收仍是亟需破解的难题,也成为制约棉花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后,这种情况将会因为一项新技术而得到改变:2011年11月,农学院与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合作的 “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在河间等地成功完成了棉花机械采收实验。
  “我们的研究就是提高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使它达到机械采收的要求”,博士生杜明伟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河间的棉花田里也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2008年以来,化控研究中心主攻两大棉区适宜机收的种植模式和化控栽培技术研究,重点进行了高效安全脱叶催熟剂、脱叶剂及应用技术研究,这次试验和示范田的脱叶率、吐絮率均可达90%以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今后,我们将通过优化栽培技术,再结合机械的改进设计,将进一步提高采净率、降低含杂率”,杜明伟信心十足。当问及博士毕业后的去向,小伙子爽快地回答:“我会留在这里继续搞研究!”
  每年棉花生产季节,都有近10名像任晓明、杨富强、杜明伟这样的研究生在河间与北京之间来回奔波。今年,劳动实践研究生队伍的到来,让这支队伍显得更加壮大。
  4月30日清晨,河间的棉花地里十分热闹,同学们认真地播下一粒粒种子,汗水洒落在棉花地里,笑容洋溢在每张青春的脸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