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飞曾获得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他的学生评教排名一直名列前茅;他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他的课堂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幽默风趣 让课堂魅力化
“上谭老师的课,时间过得真快啊!”
“喜欢被他批,他越批我们却越开心,因为他总是能用很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他的教育观点,我们很受用,也知道他为我们好啊。”
“谭老师很有‘星范儿’,有时候讲到激动之处,他都快唱起来了。”说起谭老师,材料111的同学们显得很兴奋。
“如果让我形容某个人,我可以说‘真挚’,可以说‘傻(洒)脱’……”同学们总是被谭老师故意模仿的不标准普通话发音惹得哈哈大笑,“你们要是形容我呢?就可以说……”谭老师话音未落,同学们一声“傻脱”又掀起全班的大笑点。
谭飞讲课的时候,喜欢在讲台上一边迈着有节奏的步伐,一边用各种姿势来配合讲课的内容,他一会儿手指向远方,一会儿在空中划几道弧线,还有一个经久不衰的动作:右手从脸前绕过180度,捋一捋左前方掉下来的头发……整个讲台好像是他的舞台,看着他声情并茂的“表演”,台下的同学们思路、眼神都被他“牢牢抓住”,成为他忠实的“粉丝”。
文理兼容 让理性浪漫化
课堂上,谭老师不但将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还经常在讲解题目时插入一些文学元素,用浪漫的文学色彩讲解看似枯燥的数学问题。
“这条曲线像什么?”谭老师顿了顿,扫视了全班一眼:“像不像连绵不断、重峦叠嶂的山峰?做数学题也要有想象力,方法不是唯一的。”
“看到这些图形和曲线,很多同学都明白,却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我看到这些东西却‘文思泉涌’,诗情画意立即呈现。”看到曲线,他想到远山的剪影,或是延伸的跑道,看到直线,他想到笔直的大路,或是挺拔的高楼……谭飞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修养,让学生找到了理性与浪漫的契合点。
“小刘,你觉得这道题还可以怎么解?”材料专业的小刘原来觉得数学很难学,几个月过去了,在谭老师的引导下,小刘慢慢地喜欢上了数学,“原来理性严谨的数学也可以很浪漫。”
“教数学也要注重文理兼容,这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对理科生要用文学素养浇灌,让他们用浪漫的文学形式体味数学的冷峻,对文科生就要用理性思维加以指导。”谭老师笑着说。
精心编导 让课堂戏剧化
对谭飞来说,组织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就像导演一部电视连续剧,而主角和观众就是学生。
谭飞常常把一些重要的概念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让“观众”在人性化的情境中去理解微积分的抽象性。“如果说导函数是函数的‘儿子’,而积分变上限函数则是函数的‘爹’”,他把高数的研究对象“函数”比喻成一个家族,引导学生品味这个家族的品质与特性。
谭飞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优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随着“观众”情绪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节奏。比如他常用比较法使同学从一元微积分的记忆中来到多元微积分的世界里;用数形结合法使同学们从几何的直观中看到代数思想的精髓。
为了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这部连续剧真正的主角,谭飞在课堂上常常用讨论、问答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还将授课班级学生分成若干数学学习互动小组,并布置大作业,让学生走上讲台,以PPT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下课铃响了,谭飞总会笑着卖个关子,或者抛出一个大大的问号给学生,引导学生回味和思考,使得这出戏的结局充满悬念。
“演绎了那么多艺术形式,我发现数学才是最美的艺术。它是一种实验平台,锻炼人们的思维平台,它反应了一种逻辑的美。”谭飞习惯性地捋了捋头发,踏着节奏有力的步伐,笑着走进教室,开始了他的又一集“数学艺术”。 (程雪凤 戴宛容 钮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