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悦读

一壶普洱 心纳万物

■徐晓村

2012-04-25     浏览(63)     (0)

文章讨论了现代中国人对茶的需求量增加的原因,以及一些人由茶的外行变成内行的情况。作者认为喝茶需要认真品味,普洱茶在包装和品味上有别于其他茶类。文章还提到,童云女士的茶书风格亲切自然,展示了个人饮茶艺术的灵魂,以及对诗化生活的追求。这本书可能会成为了解中国茶文化状况的重要材料。


  现在书店里卖的与茶有关的书很多,说明随着中国人生活的日渐小康,生活的情趣也在日益提高。喝茶的人多了,想喝出点意思来的人也多了,喝茶不仅仅是为了止渴,也不仅仅是品尝滋味,而是上升为一种精神的享受,我想这大约就是茶书需求量大的主要原因。由这种现象也可以看出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仅就我个人交往所及,有不少熟人原本是不大喝茶的,但几年之后,却突然变成了喝茶的高手,对茶的了解竟然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而且沉浸其中,自得其乐。推而广之,可以想见,这些年里,一定有很多人由茶的外行变成了内行。喝茶在古代就是文人雅事,现代人热衷于喝茶,多半是因为压力沉重,心绪浮躁,一杯清茗在手,会让人感到神定气闲,宁静安适。安贫乐道说不上,真正会喝茶的人一定不会穷奢极欲,献身于追名逐利。
  虽然普及性的茶书很多,真正写好并不容易。我在书店也曾浏览过,说得对不对倒在其次,主要问题是只有知识的堆积,缺少个人的体验,本来是写给大众看的,读起来却像高头讲章,既无个性,也不亲切。我一直喜欢如朋友闲谈一样的茶书,既增加了知识,也不觉得枯燥烦累。可惜这样的茶书太少,究其原因,可能是专家写这类书太像教科书,而非专家又不肯写。
  童云女士的专业并非茶学或茶文化学,却在几年的时间里变成了一个茶的内行。这期间她大约下了很大的功夫,读书、实地考察、结交茶界的朋友,当然更多的是认真喝茶。有人会问:喝茶也需要认真吗?当然需要。不仔细品味,再好的茶也喝不出味道来。这倒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来,前些天去吃饭,是泉州菜,有一个炸五香。我吃了只是觉得好吃,一个以前的学生却能分辨出里面放了哪些原料,这等本领实在让我佩服。童云在喝茶上大概也有这种本领,可以到评茶会上去当专家。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人请。
  她前两年出版了一本《茶之趣》,听说销量很不错。这回她又和张宗群女士合写了这本《一壶普洱》,风格一仍其旧,让人不知不觉间就把书看完了。
  两位作者都是云南人,喜欢普洱茶很自然。过去喝普洱的人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地区和香港,现在北方也有不少人爱喝普洱茶。普洱茶和北方人喝惯了的绿茶、花茶相比无论色香味差别都很大,怎么突然喜欢上了呢?除了商业上的宣传,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我说不清楚。也许是包装的缘故。过去北方人很容易以为普洱茶是比较低级的茶。普洱茶的包装大都很简朴,华丽的不多。其实普洱茶是很好的茶,皇帝爱喝,贾府里的老太太也爱喝。但是真正能品味出不同产地、不同年份的普洱茶之间的区别究竟有多少人可不好说。我也喝普洱茶,却从来喝不出好坏来,所以对书中描写的对普洱茶滋味那种细入毫芒的感觉实在钦偑。
  中国古人喝茶有四个要素,即茶、茶具、环境、同饮人数,现在这种精致的讲究已经很少见了。我们的生活因缺少诗意而日见粗糙。客来敬茶的传统还有,但茶具、环境则过于粗陋,即便是在茶馆或茶楼,也是闹哄哄的。人们到那里去的目的似乎是打牌,而不是喝茶。而童云这样的女性却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续了我们古老的传统,书中那些对自己喝茶过程与心境的描写,显示了一种对精致的生活趣味的追求,加以女性的敏感与细腻,造成了个人的饮茶艺术,较之于商业化的生造的其实并无精神内涵的所谓茶艺,这种个人的饮茶艺术的灵魂是通过茶表达了对诗化生活的理解与追求,却也正因其不故作高雅而难能可贵。之所以能如此,盖出于对茶的真正热爱,这种热爱正是出于对日见功利的市俗生活的不满与抵抗。也许多年之后,这本书会成为了解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茶文化状况的重要材料,而且是比那些统计数字更鲜活更有生命力的,因为它有人的灵魂对现实生活的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