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悦读

三个女人三本书

■吴宝利

2012-04-25     浏览(66)     (0)

书桌上摆放着三本不同类型的女性的书,分别代表了民国女子林徽因、文化学者于丹和同事郑培爱的书,这些书给人带来各种感受和启发。作者认为应该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发现美和智慧。









  我的书桌上有三本书,而且是三本属于不同类型的三个女人的书:一本是民国女子林徽因的传记,是白落梅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另一本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文化学者于丹写的 《趣品人生》;还有一本是我几乎天天见面的同事、农大校报编辑郑培爱写的 《在回望中感悟幸福》。
  三本书作者境遇迥异,书写内容亦迥异。放在书桌上,时而翻翻这本,时而翻翻那本,虚实交汇,形象互转,让人有种随意穿越的意味,有种向往、体味和思忖的串联。
  对民国女子林徽因,当然是无限向往的意味,那一挥手而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廊桥所演绎的梦幻,给我以关于浪漫、优雅、风华,以及成功的所有注释。
  于丹这位矢志传播先贤智慧的当红学者,通过茶、酒、琴、山水等要素,让人们营造趣味的氛围,以期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共通和谐的人生。
  而更为质朴而实在的是郑培爱的 《在回望中感悟幸福》,一本关于异国文化、子女培养与大学生教育的人生日志。
  当我们从诗意回归平实,那个由爱情闻名,矗立在西子湖畔还能从镂空的人像望穿无限浪漫的纪念碑碑文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著名建筑学家、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对所爱事业的无限执着。但现实中她女儿留下的记忆却是因长期累病缠身而极易暴躁的纤弱母亲的工作狂的形象。
  那个常年徜徉于“经”“史”“子”“集”,像孔子一样宣扬先秦智慧的学者于丹在生活中亦是一个从来不知东南西北的路盲,幼稚的必须由同行学生牵引过马路而经常被用来戏弄的师长。来农大做演讲,接受学生赠送的一只毛绒狗熊时欣喜若狂的细节,折射出的是她内心的童趣未泯和简单可爱。
  而从郑培爱简朴的文字中同样看出的是热情与执着,而且因为熟悉更感到立体和饱满:一个伴夫远渡东瀛求学的妻子,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自觉,一个母亲对女儿精心培养而产生的心灵胶着与决断,一个“好为人师”的老师乐于和大学生平等交流的思考和探索。由此让我更多的看到了一个在生活中平静、平和、平淡却永远保持美好向往的鲜活形象。
  现实中,我们更愿意崇拜远去了的却可能是虚无的英雄,这是向往因距离而产生的神秘。其实,美无处不在,智慧亦随处可得,只是得用些心思。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意义更大,读其书,看其人,与之辨析,唾手可得,一件幸事,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