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河南省民盟在河南大学的创建与
民盟河南大学委员会的发展

———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河南省地下支部成立65周年

2012-03-31     浏览(101)     (0)

中国民主同盟河南大学委员会是民盟河南省委的创建和诞生地之一,现有盟员151人,积极参政议政,为促进河南大学乃至河南省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其特征是具有政治联盟特点、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1941年在重庆成立时名称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
  河南大学是河南省民盟的诞生地。1946年底,就读于河南大学经济系的进步学生卢治国,由于在学校组织的“先民主后统一,还是先统一后民主”辩论会上的出色发言,以及反美游行示威的出色表现,引起当局的“注意”。有同学劝他寒假期间躲避一下,经济系王毅斋教授对进步青年学生一向爱护,建议他去上海,并资助路费和写介绍信让他去找李世璋,还让他和应聘于上海暨南大学的胡梅村教授同行。到上海后,在李世璋、周新民的介绍下卢治国加入了民盟组织,周新民认为全国只有河南没有民盟组织,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河南也要建立组织,要依靠进步分子把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团结起来进行反蒋斗争,并决定让卢治国回河南联系建立民盟组织,让王毅斋负责河南民盟的工作。卢治国回到已经开学的河南大学后,把民盟的信件交给王毅斋教授并汇报了有关上海、南京之行的情况。1947年3月中旬,在王毅斋教授的联系下,化学系教授李俊甫、开封高中教师杜孟模、水利系教授段再丕、经济系助教陈方坤、《中国时报》编辑刘世明、经济系助教李定中和经济系学生卢治国八人,在开封市中山路段再丕家中开会,一致同意王毅斋负责领导工作,刘世明和陈方坤分任组织、宣传工作,卢治国负责在河南大学学生中的发展工作,其他同志负责社会上的建盟工作,从而宣告了民盟河南地下支部(当时民盟的省级组织为支部)的成立,实际上标志着民盟河南省委的创建和诞生。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民盟组织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积极参加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推动盟员和盟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参加各项民主改革,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11月,经民盟总部批准,在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的帮助下,民盟河南省支部筹备委员会在开封建立,并建立了各级组织。1954年8月,民盟河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开封召开,王毅斋被推选为主任委员,组织机构逐步健全。
  1949年5月民盟河南大学区分部筹建,并于1951年10月正式成立。1955年8月更名为民盟河南大学支部,1988年12月更名为民盟河南大学委员会。民盟河南大学委员会现有盟员151人,在职92人,离退休59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26人,高级职称者102人;全国政协委员1人,省政府参事1人,省政协委员1人,市政协副主席1人,市人大常委1人,市政协常委1+人,市政协委员4人,区政协委员1人;河南大学校长1人、教务处长1人,盟市委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6人。盟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积极参政议政,撰写了不少有价值有分量的议案和提案,有的被省市列为重点议案和提案办理。盟员多次参加省市的调研活动,围绕文化产业、环保、旅游、国企改革、文化兴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献计献策。广大盟员立足本职建功立业,教学科研上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到2011年,共发表论文600多篇、作品(绘画)60余件,出版著作38部、教材15部,承担项目70多项,获得各种奖励100余项。民盟还组织成员举办各种讲座,受到学生好评,等等,为促进河南大学乃至河南省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民盟河南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