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河南师范学院

作者:轩  晓    
2012-03-31     浏览(220)     (0)

河南大学在院系调整后改称为河南师范学院,成为一所有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教育7个系和俄语专修科的高等师范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河南师范学院进行了改革,并在函授教育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调整了学科布局,形成了文科和理科在开封和新乡办学的格局。

 


  1953年8月6日,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院系调整后的河南大学改称河南师范学院;因平原省行政建制撤销,把平原师范学院并入河南师范学院建制,称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仍留新乡原校址办学。政务院任命原河南大学校长嵇文甫教授继续担任河南师范学院院长;任命原平原师范学院院长赵纪彬教授为河南师范学院副院长,在二院主持工作;任命原河南大学文教学院副院长郭晓棠教授为中共河南师范学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亲自为河南师范学院题写了校名。至此,河南大学由综合性大学调整为高等师范学校。
  河南大学调整改称为河南师范学院后,成为一所有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教育7个系和俄语专修科的高等师范学校,有4000余名学生,600余名教职工,在中南六省规模最大,面向全国各地招收学生,直属中共中央中南局管辖。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总形势下,河南师范学院各级党组织、各级行政把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大师生员工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全校各系各专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这个主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教学上,1953年河南师范学院全方位开展向苏联学习,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连续4年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师资培训和编译教材等方面,系统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科研方面则进行了适应学校性质的改变,确定了“科学研究的性质与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同时“也要面向中学,研究解决中学、中专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并取得了诸多成果。1954年10月,河南省教育厅确定在河南师范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在中学、中专任教的达不到大专毕业水平的教师,使他们通过业余进修提高业务水平,胜任中等学校的教育工作。于是,学校开始筹办高等师范函授教育。195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率先在全省5所高校开办了中文函授专修科,招收初中语文教师418人参加学习,并在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安阳5个市、地建立了“河南师范学院函授教育辅导站”。当年4月21日,学校举行第一次函授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河南师范学院函授教育暂行规程》(草案)和河南师范学院创办函授专修科工作方案》(草案),揭开了成人教育的新篇章。
  1955年8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河南师范学院继续进行调整,将二院的中文、历史二系和地理专修科、俄语专修科从新乡调到开封,分别并入院本部的中文、历史、地理三系和俄语专修科,共调来教师52人、干部2人、学生425人。院本部的数学、物理、化学三系调到新乡,并入二院的相应系中,共调走教师39人、干部4人、学生353人。1956年9月,院本部又改俄语专修科为外语系(设英语、俄语两个本科专业)。至此,河南师范学院形成文科集中在开封办学,理科集中在新乡办学的格局。
  1956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传达国务院的决定,嵇文甫院长调任新建立的郑州大学校长。9月,国务院任命赵纪彬为河南师范学院代院长,党组书记郭晓棠兼任河南师范学院代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