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世上遇难事 我们在登攀

作者:葛行军  ●最高人民法院原执行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2012-04-10     浏览(193)     (0)

作者以三件具体事件回顾了杨荣馨教授为中国法制建设的奋斗历程,感叹杨老师逝世给中国强制执行法带来的重大损失。他不仅是中国法制的先行者,也是智者的楷模,他坚信弟子们会继续未竟的意愿,赢得中国单立强制执行法的辉煌。


  杨老师驾鹤西去,虽是带着他未竟的 意愿,却是在奔向极乐世界,获得超世的自 由,留下惊世的英明。
  我不是杨荣馨教授的学生,但我一直 尊称他杨老师。我认识杨老师始于1996 年, 现一晃过去了16 年。那时我在最高人民法 院执行工作办公室担任副主任,先是参与 筹办成立中国执行法学会,后是参与推进 制定中国民事强制执行法,继而筹建成立 中国执行行为研究会,杨老师是这三项活 动的最给力的倡议者、参与者和主导者。我 有幸在这个过程中,多次聆听杨老师关于 司法强制执行的真知灼见,感受杨老师超 凡的敬业精神,领悟杨老师脱俗淡定的道 德风范。在我心中,杨老师将是一尊永久的 丰碑。
  2012 年3 月28 日10 时,我接到杨老 师正在教授的博士朱腾飞的电话:“杨老师 今天早晨走了。”我顿时失态:“你不是说杨 老师已有好转了吗?!”因为我于3 月22 日 去医院见过处于昏迷状态中的杨老师,过 了几天,朱腾飞于3 月26 日给我打电话说: “杨老师的病情已有好转。”这好消息已使 我特别兴奋,并准备过两天再去和杨老师 说几句话,不期却很快传来噩耗。待心情稍 一平静,我捧起《杨荣馨法学文选》,久久地 瞅着封面上杨老师的充满生活欢乐、事业 有成的照片,在心底里发出祈祷:杨老师, 请您一路走好。
  在110 万字的《杨荣馨法学文选》的自 序中,杨老师以“阳光总在风雨后”为题,其 中写道:“我这一生,学的和教的法律很多, 但却对强制执行情有独钟,不懈追求,甚至 是执迷不悟。”现在读来,更使我感受到:杨 老师为中国的强制执行,著文立说,奔走呼 吁,呕心沥血,耗尽心力。我近距离地参与 杨老师奋力催生强制执行法出台的活动, 感触最深、令人难忘、且国人也应为之感奋 的三件事,使我在心里呼唤:杨老师,您不 能走,回来吧!
  ———西游取经。2001 年8 月,中国政法 大学组成《赴欧强制执行法考察团》,杨老 师担任团长,带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韩象 乾、乔欣、王娣、谭秋贵赴欧洲,我应邀随 团同行。杨老师的工作于法国的弟子陈郁 武提供了方便,使我们一行六人包乘一辆 大轿车,提高了考察工作的效率,但同时 又致旅途劳累。杨老师时年七十岁,已是 古稀老人,大家都为杨老师的身体担心, 但他却规劝大家:抓紧赶路,工作要紧。但 是,大家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2011 年8 月13 日清晨,杨老师患了眩晕症,驻地国 的私人医生半个小时赶到我们的驻地,该 医生又迅速地通知当地的急救中心,致杨 老师在十几分内被接送到当地医院诊治, 至上午11 时,收到诊断结论:劳累过度引 致大脑缺氧,无心脑血管病症。大家松了 一口气,但劝杨老师就地或移地休息,但 稍事休息后,杨老师又与大家一起奔波在 “西游取经”的路上。现在想来,杨老师此 时的缺氧之晕的病源可能在于肺功能失 常。杨老师为了中国的强制执行,不顾个人 安危、晕倒异国的执业精神、道德激情和人 格魅力,使我时时念起,敬仰不已,同时心 里又总在想:杨老师之“不懈追求”,何时能 够感动上帝?! ———圣地寄情。2010 年4 月18 日,中 国行为法学会执行行为研究会成立,杨老 师当选会长,同时选任了11 位副会长,我有 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杨老师上任伊始,全身 心地投入中国执行行为的研究工作。首先, 杨老师主导将中国政法大学的列述8 编34 章366 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执行法》 (专家建议稿)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列述4 编 14 章235 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强制 执行法(草案)》(第四稿)合编成一份讨论 研究稿;然后,将此讨论研究稿提交于2010 年8 月在井冈山召开的“推进强制执行立 法研究会”上讨论。这次在星火燎原的革命 圣地井冈山举办的旨在推进强制执行立法 进程的会上,传来了特好消息:立法机关已 同意单独制定强制执行法。杨老师极其振 奋,激情满怀,兴致之时,奉和毛主席的著 名词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写了一首 《水调歌头.偶上井冈山》,袒露了这位“执迷 不悟”老者智者渴求立法的情怀:“从无凌 云志,偶上井冈山。千里来朝圣地,为求解 疑团。路在林中伸,车在绿丛旋,秀色满人 间。到过锦绣地,别处无须看。转型期,乱象 现,执行难。单独立法制典,祈天遂人愿。排 除障碍干扰,循章奋力征战,摘帽可期盼。 世上遇难事,我们在攀登”。现在读来,令人 凄然泪下。此后不久,立法机关又有一位领 导者反对单立强制执行法。又致此项立法 告吹!杨老师的单独立法制典“祈天遂人 愿”,还是没有感动上帝!杨老师心里的痛 苦,可想而知。
  我了解并理解杨老师的“世上有难事, 我们在登攀”的情怀,故以此句作为此文的 题目。此前,在杨老师八十大寿的那天,我 用毛笔写下杨老师的《水调歌头.偶上井冈 山》装裱字幅,敬送给杨老师,以期让杨老 师知道,其催生强制执行立法的这首词具 有传世的穿透力,必定会赢得“我们在登 攀”的成功。
  ———南京征战。杨老师没有因为立法 机关的哪位领导的一句话致强制执行法单 独立法受阻而气馁,反而更加“奋力争战”。 井冈山会后不久,2010 年10 月,杨老师主 导了在南京市召开的第一届中国执行论 坛,这次会议由中国行为法学会执行行为 研究会、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江苏省高级 人民法院主办,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承办。 会议收到270 余篇强制执行方面的论文,精 选了50 篇论文作出论文专集。杨老师在会 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其精辟、简练的讲 话,依然表现出“为求解疑团”的钢铁斗志 和“老人在燃烧”的奋斗精神!
  但是,“南京征战”之后,杨老师的身体 难以支撑他的斗志,令人握腕心焦。2011 年 7 月,在内蒙古海拉尔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执 行论坛,杨老师便难以到会,但此会的准 备、召开和会议的效果,杨老师仍是怀着极 大的兴趣和特殊的关注,听取汇报,作出指 示,依然是这次论坛的主导者。
  杨老师仙去,对于中国制定强制执行 法,无疑是一个极为重大且无与伦比的损 失,同时,也使中国失去了一个尊贵的学 者。过去,读杨老师的自序《阳光总在风雨 后》,只细读其涉法的内容,对其身世,未予 细读。今天,怀着崇敬追念的心情再次拜读 时,对杨老师又有新的敬意:杨老师年少 时,被国民党兵押送西安,过着国难中的颠 簸流离的艰辛生活;1945 年在中国人民大 学以全校唯一的“全优模范生”的美誉毕 业,却遭遇了1955 年的家庭错划地主后的 “黑五类狗崽子”的政治歧视,23 年后的 1978 年平反后,其却诙谐地称自己“又回到 中农队伍”;1957 年无辜地被定为“中右”, 险成右派分子;偶然观看一次传统京剧竟 遭到莫名的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又被牵连 于“砸烂公检法”而举家下放到安徽农村 ……杨老师总结自己的一生,是“苟且存 在,不求闻达”。如今看来,更显杨老师的洞 明世事、淡定自如、唯创事业、不尚权贵的 智者品格和君子风范。而这些常人总愿挂 在嘴上的话题,杨老师竟然在16 年里没有 对我吐露过一个字。原来,杨老师不齿于政 治上的风雨,正是他的坚信:阳光总在风雨 后。
  杨老师走了,一定是笑着逝去,因为他 坚信他的弟子们,必会为他未竟的意愿,继 续“排除障碍干扰,循章奋力征战”,必会赢 得中国单立强制执行法的辉煌。我们企盼 这一天早日到来,以尽快告慰杨老师的在 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