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船舶学院2009级的一名本科学生,在不算长的科技创新经历中,我学到了很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本领,体会到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体会不出的新感悟,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的大学”氛围浓
“去实验室搞科创,在我们学校就好像去教学楼上课、去图书馆自习、去食堂吃饭一样平常。”
我是一个北京孩子,从小就喜欢大海和船。因此报考我们学校,并如愿被船海专业录取了。两年来,我在母校经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其中让我感悟颇深的有三点。
一是军训。学校的军训,可以说是全国非军事院校中最正规、最艰苦的。现在翻看当时的照片,总是很感慨。我们踢正步、唱军歌,进行了各种军事训练,包括拉练和打靶。军训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品质,让我们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蜕变。
二是国防气息和船海文化。现在还记得刘校长为我们做的入学教育。当时校长说:你们是哈军工建校以来的第51期学员。从那时起,我们就深深记住了学校的军工背景。校园里有很多有船海特色的文化标志。学校也经常举办各种国防和船海教育活动。这一切使我们认识到:海洋对于祖国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船海专业的大学生,作为立志成为国家栋梁的青年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人生投入到发展祖国船海技术、保卫祖国蓝色海疆的宏伟事业中。
三是科创氛围。科技创新在学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去实验室搞科创,就好像去教学楼上课、去图书馆自习、去食堂吃饭一样平常。学校举办丰富多样的科创活动,鼓励各个专业、各种爱好的学生都来参与;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让在科创方面有所作为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良好的发展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们对科创产生了广泛兴趣,积极地走进实验室,踊跃地参加科创活动。我的隔壁寝室就对科创有种“集体狂热”。他们6个人组成了一个团队,以镰刀割麦子的阵势在各项科创活动中屡获丰收。每次去他们寝室串门,看他们书架上、窗台上摆放的各种令我眼花缭乱的科创作品,听他们讨论下一步又有什么新的创意新的计划,我总是很羡慕,很想像他们一样,扎根到实验室里,在科技创新中挥洒自己对专业的热情。
“我的航母”诞生记
“胳膊累酸了,手指磨破了,指甲里填满灰尘,额头上挂着泥水和汗水……我们终于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今年4月,由船舶学院科创佼佼者石振强同学牵头,我们6个有着相同兴趣的本科学生组成了一个团队,打算依照现有军舰制作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专业学习。
现在,“瓦良格”号航母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了。作为船海特色的学校,我们的很多老师也参与到了“瓦良格”号的改建工作中。黄胜教授经常为我们开办讲座,向我们介绍航母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最新动态。我们还听说,几位优秀的师兄将会在“瓦良格”号航母上工作……在这种种的熏陶和感染下,我们对“瓦良格”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以它作为制作模型的题材。
这个想法得到学院老师的大力支持——为我们立项,给我们拨付经费,指点我们去船舶设计科技创新中心制作模型。船舶设计科技创新中心包含若干实验室,拥有学生开展科创活动所需要的切削机、激光雕刻机、气泵等设备,准备有常用的工具和耗材,还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一些顶尖的实验设施,比如船模拖曳水池,也开放给学生使用。每次走在水池边,看见船架上那一个个在共和国海军装备研发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船体模型,我的心中总是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也时常碰到师兄师姐利用这座水池测试他们自己的船模。
有了理想的实验室条件,我们便放手去干,逐步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现实。制作这个1:123的大模型前后历时三个多月。我们6人基本将全部课余时间都投在了实验室里。制作流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绘制图纸。“瓦良格”号改建后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没有现成的图纸,我们要自己绘制。我们首先购买了它的姊妹舰“库兹涅佐夫”号的成品模型,对各个板件进行测绘,得到了船体的轮廓尺寸和舰岛的基本形状,再参考网络上的照片,用CAD等软件绘制出“瓦良格”号的图纸。
第二步,制作板件。有了图纸,我们使用切削机加工雪弗板,制作龙骨和舰岛的各个板件。龙骨的每一道肋板我们都编有序号,这不仅方便下一步的组装工作,也忠实还原了真船的建造细节。
第三步,组装板件。舰岛部分板件很多,我们每一次组装都会做精确测量,以保证真实还原“瓦良格”号的风貌。
第四步,修整表面。在龙骨上蒙上塑料布,刷上玻璃钢,等液体凝固以后,就得到了坚硬的船体基层,接下来还要进行修整,也就是俗称“刮腻子”的工作,就是把原子灰和固化剂混合,用小铲子涂刮在船体表面,待其干燥后再用水砂纸和砂轮打磨,一遍又一遍,重复的遍数越多,船体就越光滑平整。枯燥和疲惫考验着我们,但我们总是相互鼓励,战斗在一起。胳膊累酸了,手指磨破了,指甲里填满灰尘,额头上挂着泥水和汗水……我们终于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五步,涂装油漆。我们完全忠实于“瓦良格”号的实际情况,使用了人民海军的新式标准涂装。为了颜色准确,我们还使用天平调配各颜色比例。喷漆的操作环境是很艰苦的,喷枪的扳机一按下,不一会功夫,整间工作室就会被硝基的刺激性气味充斥。一开始我们都是闭紧嘴巴硬上的,后来在老师的提醒和要求下,我们都配备了防毒面罩。漫长而辛苦的工作为我们酝酿了强烈的成就感,看着自己的模型一层层上色,一点点展现出“瓦良格”号的雄姿,我们心中充满难以言表的喜悦。
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我们扎根在实验室里,做模型的那三个月里,把康师傅所有的味道都吃腻了。实验室里经常会使用化学品,必须自带饮用水。当我们在实验室里奋战的时候,这些瓶装水总是静静地站在门外,好像哨兵一样守护着我们。而模型制作期间也赶上一些科创赛事,为了及时交出作品,我们有几个周末是在实验室里连轴转的。晚上熬不住了,就喝一罐红牛提提精神,喝空的红牛罐子还不能扔,要作为喷漆的支座,正所谓“物尽其用”……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那些艰苦都已经模糊了,倒是这些有趣的点点滴滴,为我们津津乐道。
我们制作的“瓦良格”号模型在五月底的校“五四杯”上做了初次展示,获得了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与好评。在之后的东北五校船海文化节上,我们也收获了奖项。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努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们这个模型的制作,从始至终得到了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老师们不仅在实验室的使用上为我们提供便利,更在专业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实验室特意制作一个巨大的玻璃展柜,准备永久珍藏我们制作的模型。我想,在这个大展柜里展示的,不只有我们的作品,更有我们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我的成长”不停歇
“在实验室里收获感悟,在科创中成长,牵引我们学习好当下的专业课程,推动我们钻研专业前沿,更会在漫长的人生中,成为我们始终前进的一种素质。”
现在,这个“瓦良格”号模型成为了我们船舶工程学院学生科创活动的象征,还作为正在火热进行的首届中国大学生航母创新设计大赛的标志物。对于我们6名同学,比荣誉更重要的,是以下几点收获:
一、学习了专业知识。模型制作过程中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我们的课程还没有涉及,于是我们就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自学了很多内容。
二、领会了专业思想和专业方法。工科是讲究实践的学科,很多思想和方法,光靠读书听课是不能获得的。在实验室里得到老师结合情况的详细指导,在实践中亲手摸索钻研,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锻炼了动手能力。制作模型模拟了真船的建造过程,涉及很多加工工序。现在把小机器用熟练了,将来面对大型机械也不会胆怯。同时船模实验是船舶设计研发中的一项基本实验,制作船模是船海专业的一项基本技能。我想做过这条“瓦良格”之后,无论让我们做什么船体模型,都不会是多大的挑战了。
四、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彼此配合,相互鼓励。“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做过这个模型之后,我比以往更深刻地体会了这两句话。
五、养成了踏实认真的做事习惯。来验室搞科创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起事来很踏实很认真。科创需要细心和耐心,必须把心态放平和,不急不躁,没有功利的念头,才可能成功。在实验室里养成了踏实认真的做事习惯,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我们都会成为真正的实干家。
六、磨炼了意志品质。科创给我们带来很强的成就感,有做出作品的成就感,更有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成就感。科创是艰苦、熬人的,有时候甚至让人抓狂。但科创最有意思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恰恰在此。在科创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品质,将来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怎样的困难,我们都会有必胜的信念。
还有些收获,那是一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得到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是语言难以表述的,正所谓“谁做谁知道”啊。在实验室里收获感悟,在科创中成长,牵引我们学习好当下的专业课程,推动我们钻研专业前沿,更会在漫长的人生中,成为我们始终前进的一种素质。
现在,我们6人还是经常往实验室跑,还吸纳了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团队中。后面的大学生活中,我会一直扎根在实验室里,继续在科创活动中锻炼自己。
展望未来,我们船海专业的大学生,将会在研究所、设计院、造船厂工作,为强大我国的海上力量作出自己的贡献。从科创活动中收获的经验和能力,将会帮助我们更充分地实现自身价值。现在,学校实验室是我们挥洒青春才智的乐土,未来,辽阔的海洋就是我们激扬人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