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从矛盾焦点走向和谐发展
———我校学生基本伙食堂改革与发展纪实
文章介绍了北京农大食堂改善措施和成效,包括硬件建设、经营观念和规范科学化管理等方面,提高了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理解和认可。学校食堂仍然是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改进食堂卫生和口味等问题,营造更舒适的就餐环境,努力提升校园生活的质量。
高校校园的伙食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一直是大学里最为热点和敏感的问题之一。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随着各大学招生人数急遽上升,这种矛盾表现得更为尖锐和突出,常常成为校园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那么,我校学生基本伙食堂的情况如何呢?
目前,我校在校学生近2万人,每天在学生基本伙食堂就餐的师生职工平均为6万多人次;两校区各种学生食堂、餐厅大大小小共11个,其中的6个为北京市卫生局认可的“A级食堂”,3个为 “北京市标准化食堂”;2006年我校餐厅保障协调部荣获 “北京市高校餐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日前,记者对正在公寓一食堂用餐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了解他们对伙食是否满意。结果表明,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我校食堂的饭菜从口味到价格都优于周边大学。
在我校食堂经常可以看到其他高校的学生不惜求远前来就餐的情况。一位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同学说,他在本校的BBS上看到有帖子夸赞“农大的饭菜好吃又便宜!”,特意赶过来体验一下,“的确不错!”
一些家住校园却经常在学校食堂用午餐、甚至是晚餐的教职工认为,学生食堂不仅饭菜的种类多,价格也不贵,而且就餐环境好,碗筷每天都消毒,“在这里吃饭方便、实惠又安全”。一2002年,为了加强民主办学,我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先后开通了“校长信箱”和建立了“五色土”BBS网站。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伙食,质量差、价格高、卫生和服务不好……不仅日日爆满“校长信箱”,而且经常占据BBS十大之首,可谓群情激愤。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党委书记瞿振元、校长陈章良多次亲自参加学生代表座谈会,和分管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听取意见,现场办公,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同时,学校要求后勤各部门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和经营理念,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力求建立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实现伙食堂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
2003年冬的一天,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马寅生在食堂吃饭时发现碗里的饭菜一点热乎气都没有。放下碗筷后,他立即召集有关负责人现场考察,并研究解决的办法。最终实现了在所有的大菜盘下面增设电加热装置,主食出锅后也被要求用厚厚的棉被盖起来。另外,每个食堂还配置了微波炉,以方便特别晚来的用餐者加热饭菜。也就是从那时起,即使在寒冬腊月,师生们也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了。
2004年6月,两校区学生基本伙食堂全面推出提供免费汤和免费调料服务,受到了用餐者的欢迎和好评。一天,副校长郭大到食堂用餐时看到很多人围在免费汤面前自取,立刻警觉起来。他提出:一旦有人投毒怎么办?这种形式有安全隐患。餐饮保障协调部立即进行整改,从此免费汤有了专人负责,免费调料也被放在了食堂工作人员视线可监管的地方。
2006年足球世界杯大赛的时候,为了方便学生看比赛,学校特意在公寓三食堂安装了几台电视机。巡视现场时,党委副书记秦世成发现大批的学生密密匝匝地围挤在一起观看比赛。他马上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作出在其他各食堂安装电视机的决定。第二天,12台新电视机就分别安装到位。
食堂里的工作人员说:“学校领导都很关心学生的伙食问题,而且经常在食堂里和学生一起用餐,经常给予我们一些非常好的建议和指导”。二2004年新学期,伙食问题再度成为校园矛盾的焦点,被顶上BBS的十大之首。同为农大,为什么两校区的伙食明显不同?同样内容的菜却名称不同,同一菜名却内容不同,同样的菜却价位不同,同名同价的菜却给的数量不同……对于校区食堂之间的这种不平衡现象,学生意见非常大,甚至在一些学生中出现了为吃上一顿可口和价格、数量合理的饭菜,专门乘车从一个校区赶往另一个校区的现象。
瞿振元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进一步改进学校的餐饮工作,有效解决学生所反映的问题”。深入调研之后,马寅生提出一项通过“三统一”,加快两校区饮食管理工作实质性合并的方案,即东西两校区统一原材料采购,统一饭菜名称、出售价格和数量,统一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法。为此,学校首先将此前一直“各自为政”的两校区饮食中心合并为餐厅保障协调部,做到统一管理;其次,餐厅保障协调部在业务管理上,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对两校区厨师进行全面培训,并且决定针对学生基本伙食堂编制一本《菜谱》,对每一道菜的用料、制作方法、工艺关键和口味特点等作出明确规定,使所有的上灶厨师制菜有“谱”可依,做到规范管理;第三,餐厅保障协调部通过积极引进人才、实施末位淘汰制和人文教育等,在厨师和各岗位从业人员中形成竞争机制,做到科学管理。
餐厅保障协调部制定了“稳定、安全、卫生、健康、营养、高效”十二字自身建设方针,并提出了“师生满意、学校满意和员工满意”的工作目标。
餐厅保障协调部先后组织开展了成本核算、餐饮卫生、礼仪道德和安全消防等各方面知识的培训,并举办了成本核算考试和刀工、大锅菜、主食小吃等各种比赛,在广大职工中形成了“练技能、比学习、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日前,记者在餐厅保障协调部办公室的一份报表上看到了两校区各食堂饭菜的日品种数量记录,最大的公寓三食堂和颐园一食堂每天的主食、副食和冷荤品种数平均为130、140和40多个。工作人员吴杰说:“和2002年相比,食堂饭菜的品种数量增加了上百个。不断增加品种是为了丰富饭菜的口味,可以使日日就餐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吃不厌”。
由于采购管理上的创新,2006年,我校成为北京高校联合采购小组12个成员单位之一,餐厅保障协调部副经理邢建军被聘为采购专家组成员;张凤武还被聘为北京市高校标准化食堂验收专家组成员,并荣获2006年“全国高校餐饮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与此同时,餐厅保障协调部还大力开展以顾客为本、替学生着想的理念教育,通过在各食堂增设服务台、意见箱、厨师监督岗和每月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等,主动倾听师生对饭菜和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还专门为各食堂的经理配备了电脑,要求他们每天上班后首先浏览BBS,对师生投诉和反映的问题,要尽快查清事实,给予解决或答复;对于顾客的建议和意见,要及时整理和上报,以便尽快研究和改进。
时间:2006年11月4日中午;地点:公寓三食堂。事件缘由及处理过程、结果:翟同学在米粥里吃出小石子———向当班经理反映———当班经理诚恳道歉,并当场为学生换了一份粥———翟同学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时间:2006年12月22日;地点:公寓三食堂。陈淑静和她的同学正在和师傅们一起学包饺子。和面、拌馅、擀皮……学者认真,教者耐心;合影、唱歌、游戏……其乐融融。陈淑静说:“感谢可爱可敬的师傅们陪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而温暖的冬至。”有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各食堂承办和学生互动的活动总数为百次以上。张凤武说:“承接这样的活动,虽然麻烦点,但有利于学生了解我们的工作,也有利于师傅们和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效果不错”。
2006年底,餐饮保障协调部在两校区做了一次用餐者满意度随机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用餐者表示满意。2006年10月,工学院研究生部送来一面锦旗,感谢两年来学校伙食质量和服务的不断提高。吴杰说:“餐饮部门还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肯定和表杨,从干部到职工,大家都特别激动,纷纷表示要用更好的服务回报同学们的鼓励”。三回顾我校学生基本伙食堂所走过的路,张凤武感慨万千,认为成果主要集中体现于三大变化。其一,硬件建设,学校投资大、质量好、层次高,从根本上改善的广大师生的就餐环境和餐饮职工的工作环境。其二,餐厅的经营观念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改革使广大职工增强了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强化了敬业精神。“服务顾客,关注需求,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赢得利润”的理念正在被广大职工理解、接受和贯彻。其三,管理模式正在从以往的经验型向规范和科学化迈进。为了建立一个监督、管理和操作职责分明的质量管理体系,2004年我校在后勤系统全面开展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工作。据其要求,餐厅保障协调部编制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文件汇编》、规范厨师制作菜肴的书籍《菜谱》和各种统计表格,而且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张凤武说:“长期以来,学校的伙食问题曾经三天两头地成为校园里的矛盾焦点,给学校带来很多麻烦,我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几年经过艰苦的改革和努力,学校的伙食质量和服务基本得到了广大用餐者,特别是广大学生的理解和认可。从中我们也认识到,大学校园里的餐饮经营有其独特性,是门大学问,并且可以大有作为。
“虽然伙食不是学校的中心和重点工作,但是日日、餐餐都和广大师生的健康、利益密切相关,责任非常重大,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和丝毫的马虎。”马寅生强调,要在全体职工中大力提倡把工作中的细节变成规范,使规范养成习惯的敬业精神,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好吃的、价格合理的饭菜和更为优质的服务,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出新的贡献。 (郑培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