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建设一流大学:物质是基础 文化是灵魂 人才是关键

2007-11-10     浏览(647)     (0)

该文作者在高等教育工作中体会到,党组织引领大学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者认为高校大楼建设与大师队伍建设应有机结合起来,并注重校园文化。作者认为物质、文化和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三大资源,但最根本的是人才资源。


  我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多年,先后在清华大学、教育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体会就是:党组织引领大学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按规律办事。在高校管理中,每项工作都有教育规律问题,如教学与科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还有教学的规律、学生认知的规律等等。要做好这些工作,就要努力学习这些规律,并按照教育是有规律的特性去做事。其中很重要的还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辨证的思想方法。
  我刚到中国农业大学时,学校校舍破旧,尽管有院士、长江学者等一批优秀人才,但如何留住这些优秀人才呢?如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发挥其作用呢?我们当时提出,学校建设既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楼。在此思想指导下,学校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任务,当时叫做“316工程”,即教师住宅1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16万平方米。这几年学校基本建设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实际完成的任务远远超过计划目标,学校面貌为之一新。2005年是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庆,许多校友返回母校,他们无不惊讶于母校的巨大变化。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和各个方面也都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
  在此过程中,我校把大楼建设与大师队伍建设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学校面貌的迅速变化,不仅稳定了队伍,而且使我们有条件吸引大量优秀人才,主要是从海外引进拔尖人才,其中一些人很快成为长江学者、国家“973”重大专项主持人,学校师资力量明显增强。近来有文章说高校大楼盖多了,说是不注重大师了,并引用梅贻琦先生说的“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批评现在人的思想观念不如梅先生。在实践中,我们觉得大师与大楼的关系要辩证地去理解,要了解梅先生讲这话的语境。1931年,梅先生在清华大学发表校长就职演说讲这话时,清华大学已有工字厅、大礼堂以及周围的一群建筑,而且他们还拿着庚子赔款,有着国内最好的薪俸。那个时候也就几百个学生,对当时的清华大学来说,大楼不是问题,可以说拥有了全国最好的教学设施、环境以及薪俸,所以学校的核心问题是大师。这与我们今天的状况并不相同。如果不理解他说那话时候的语境,认为大楼不重要、工资不重要,只要大师,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实际上,办好一所大学不仅有大师和大楼的问题。我校在总结学校百年办学经验时,认为一所大学不仅大师、大楼重要,而且必须要有优良的校园文化。我校百余年来形成了不懈追求真理、艰苦奋斗、不怕挫折和强国富民的精神,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形成了以“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我们把它确立为校训,激励所有农大人担负起强国富民、解脱百姓困苦的责任。作为农业院校,这是一种特殊责任。
  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成功经验也启示我们,建设一所优秀的大学,应当抓好三个资源的开发:第一,要有充足的物质资源,就是要建大楼,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设备、充足的图书、方便的信息网络等;第二,要有优秀的人才资源,不仅包括大师,还包括优秀的管理人员、优秀的学生;第三,要有先进的文化资源,学校要有追求真理的文化、崇尚正义的文化以及使人有抱负的文化。这种文化代表一种积极向上、不畏困难、为民报国、不断探索的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培育优秀的人才。简而言之,物质是基础,文化是灵魂,人才是关键。学校党委要和行政一起,努力使学校的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都得到提高,使这三大资源协调增长和竞相发展。
  总之,物质、文化和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三大资源,它们统一在学校发展的实践中。但是,在不同时期,一个学校三大资源的紧缺状况是不一样的,领导要努力解决好最重要的紧缺资源,即集中解决主要矛盾,使三大资源协调增长。但归根结底,在三大资源中最根本的是人才资源,也就是说,如果一所大学没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那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将是一句空话。(根据采访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