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作者:单爱慧
本文调查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关系、生活事件、文化背景、归因倾向、控制感、生活目标、信息负载程度等。建议重视人格培养和塑造,改善社会关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处理受教育水平、职业、收入与财富等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并享受休闲生活。
幸福感是个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又称主观幸福感。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衡量大学生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探究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提出科学的教育对策,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实现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我们采用Ed 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我校四个年级文理科专业大学生中进行了幸福感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关系。统计显示: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中排第一位的是朋友支持,其次是家庭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女生认为朋友在社会支持中所占的比例要高于男生。主要是因为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容易感到朋友支持和对归属感的需要,同时也更愿意利用来自朋友的支持。
2、生活事件。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变化。如当大学生遭遇挂科、失恋等负性生活事件时,可能会产生抑郁、悲观、无助等消极情绪,导致主观幸福感降低,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一般不会长期下降 ,同时由于一些正性生活事件,如得到社会救助或找到新的工作等所引起的积极情感,又会使主观幸福感提高,最终主观幸福感会稳定在某一水平。
3、文化背景。调查统计,有3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或比较的满意,有接近70%的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感表示不同程度的否定。大学生群体,对于精神与物质上的要求期望值比较高,他们在价值观上日益务实,眼光已不仅仅局限于象牙塔内,伴随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就业压力,校园内的学子们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和来自外部社会的压力,使他们对未来许多未知与难以控制的变化感到不安和忧虑,这是导致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降低的重要原因。
4、归因倾向。大学生对自己感受的不幸福进行归因时,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归因倾向: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钱不够花等;另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主观努力不够,缺乏明确的追求目标,没有成就感等。大学生对幸福的归因排序,由高到低居前六位的依次为: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58%以上),精神空虚(41%),不够努力(46%),就业压力大(44%),缺乏成就感(43%),期望值过高(41%)。进一步对男女大学生分别进行考察,发现男女大学生对幸福的归因有所差别。男生把自己的不幸福首要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其次是精神空虚、缺乏成就感等;女生把影响自己不幸福的首要因素归因于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而不是个人努力。无论男女大学生都把导致自己不幸福的原因中内部的可控因素排列在最前面,这反映了大学生对于幸福认知的一致性,同时也说明个人努力、明确的生活目的感,对精神世界的明确的理解、预测和内部的控制对于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5、控制感。控制感是对个人性格特征和行为与其所经历后果之间所形成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并反映在人们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倾向上。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行为本质,如努力、奋斗,而外控者倾向于对行为后果进行外部归因,如环境、机遇等,内控者对生活事件多采用积极主动的方式解决,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和提高主观幸福感。外控者多采用消极被动应对方式,着眼于问题本身以外的东西,不利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有可能降低其幸福感。从本次调查分析看,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幸福的归因内部因素占主要成分,但是对于不幸福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不同的归因倾向,对于幸福具有内控倾向和对不幸福进行外部归因的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更高。
6、生活目标。调查表明,无论男女大学生都把有所追求作为一个幸福者所应当具备的素质,并且在对自身的不幸福进行归因时,认为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是导致他们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可见,目标对于大学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7、信息负载程度。个体所感受到或承受的内部与外部信息复杂程度对于主观幸福感在认知维度上有一定的影响。调查发现,有的大学生整天忙忙碌碌、很充实,却很少有幸福的体验,这往往是由于信息负载过度造成的;但是,有的大学生无所事事、精神空虚时同样体验不到幸福,原因则在于信息负载没能满足机体对于适当信息负载的需求。
对大学生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1、要重视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与其他因素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多地依赖于人格。例如个人的自尊、乐观、自我控制与生活目标等。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让自己拥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喜欢并相信自己,恰当地认同和接纳别人,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
2、积极地改善社会关系,尤其是舍友关系和朋友关系,要能正确处理得到社会支持与付出社会支持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也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集中反映,它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够有个愉快的心境度过整个大学生活。
3、职业生涯规划。严峻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幸福指数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大学生希望在毕业时能有一个好的选择,就应该尽早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据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不断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让自己充实、自信,从而提高幸福指数。
4,正确处理受教育水平、职业、收入与财富等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但这些关系并非严格的绝对的一一对应。快乐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5,休闲。要学会在忙碌的学习中分出相当的时间来享受生活上的休闲。例如参加体育锻炼、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看电影、听音乐、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等,这些活动都能增强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