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成都十月
作者:毛顺
抵达成都的中午,天空正下着 细密的小雨,路上行人神色轻松,迈 着不紧不慢的步子,雾蒙蒙的天气 更使人心里陡生一股慵懒情绪,就 连偏居一隅的公交总站,也不似北 京般拥挤,稀稀落落地进来几个乘 客,一手拎包一手撑着雨伞,面带自 足的欣然。倚窗而坐的我安静地观 察着车窗外的小世界,这是一座巴 适的小城———朋友对我说过许多遍 的话语,第一次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成都真是地道的南方小城,在 我找到住处居住下来之后,这样的 感慨更深一层。每日清晨站立寓所 阳台,倾听窗外,很难得到关于这个 城市的一丝信息,它实在太安静了, 就像沉沉睡去的寒冬,距离下一个 复苏还有漫长时日,在这之前,它将 保持长久的静默。出门闲逛,四处的 店铺大都闭着门,冷冷清清的街道 稀疏地出现几个行人,也都步伐从 容。但你若细嗅周围,就会露出狡黠 的微笑感叹这座闲适的城市总算露 馅———空气中仍残留着昨夜未曾褪 去的气息,那是属于成都夜晚的气 息,夹杂着各式烧烤、铁板烧、干锅, 甚至豆花猪蹄汤的滋味,就着这嗅 觉线索,你可以很生动地想象那昨 夜热闹喧嚣的场景,弥漫的烟气,招 呼客人的小推车老板娘,大声喝着 “老板结账”的本地人,以及那一叠、 一盅、一碗、一盆的美食……忍不住 这般想象的我,立即寻了一处早餐 店,就着新鲜的甜豆花,吃起辣来, 为美好的一天开一个热烈的头。
抱着外地人的猎奇心态,我在 同伴的带领下,坐着成都的公交四 处晃荡起来,先后去了文殊院、锦 里、宽窄巷子等为外人称道的景点。 十月成都的各处景点却明显透露出 和这座小城不协调的气息,古镇里 无处不在的拥挤人群,手里或多或 少拿着点成都小食儿,然后匆匆往 嘴里送;里一层外一层包裹着的热 门小店面,来来往往休憩拍照的游 客们,硬生生挤出的夸张笑容,脸上 写满了不属于这座城市的表情。曾 无数次去北京的南锣鼓巷游玩的 我,在这里找到了和北京一样的东 西,是游客们在每座城市的景点都 能感受到的,一言以蔽之,即吵。而 这众多景点里,只剩文殊院算得上 安然了,毕竟是佛门境地,游客大抵 都是些老头老太,极为诚心地来祈 求神灵满足他们作为普通人卑微的 心愿,但最值得一提的倒不是这些 烧着香闭着眼的香客们,而是那毫 不惧人的大花猫———你在文殊院各 处都能看到它们,这些花猫全都体 态臃肿,神情慵懒,到真正行动时却 极为灵活,大多数时候它们都拖着不 长的尾巴闲庭信步,你若是唤它几 声,它便会回过头,应你一声“喵”,你 再唤一声,那猫儿还是同样回过头来 做出同样的回应,那模样是极为讨人 喜欢的。我忍不住这猫儿的可爱,凑 上前去摸几下,看着花猫那好似见 惯世态的松散眼神,心里想着这家 伙到底是得了些成都人品性的。
虽然市区的景点颇有些不得人 意,但成都的美食却真正深入我心, 从文殊院周边的美食街一径吃到春 熙路,许多天下来,心里竟生出寄居 于此的念想,“民以食为天”这话果 真是没错,民众们对美食的追求可 以说构成了探求地域特色文化的重 要线索之一,而成都美食也有这样 的特性。没来成都之前,一直以为自 己在北京这几年吃的川菜已经够全 面了,可深入成都后不能不感慨此 地美食千万种,许多我连名字都没 听过。钵钵鸡、串串香、麻辣锅、冷锅 鱼、石锅饭、冒菜……总体说来以辣 为主,又不同程度有着各自的特色, 或麻或咸,可重可淡,同样是火锅, 却可以演变出许多种花样来。我暗 自想着,在这种种美食的包围之下, 成都人每日都有着多样的饮食选 择,必然过得安然而又闲适,过柴米 油盐酱醋茶日子在这座城市被诠释 地别有一番风味。
接下来的几天,我便不再奔波 于各处景点了,一来它们有着类似 其他城市的面孔,二来游人太多、拥 挤实在非我所愿,倒不如静下心来, 在这座南部小城里信步闲游,累了 就在临江公园喝一杯下午茶,听听那 江水的声响,和友人聊些久远的故 事,观摩路人的神色,风吹草动间亦 藏着这座城市最深的秘密———在这 现代的成都“森林”里,该有的就是 这样一份知足的态度。有时候世上 一年,倒不如园中一日来得自在,那 是千金散尽也得不来的平静自如。
离开成都的时候,这座城市仍 像撑着懒腰打哈欠一般,弥漫着午 后两点浓厚的慵懒气息,这里的人 们仍是带着微醺似的笑容,缓步徐 行。我回过头,将要投身进入另一个 世界,那成都便隐退在我一挥手间 现出的迟缓云彩里,安静地继续讲 述它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