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实证研究方法与传媒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有关社会问题的实证研究及其几个原则
作者:祝建华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
财富的多少与人幸福感的关 系是最近比较热的话题,钱多到底 快乐吗?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想,至 少有六种典型可能性或假设,一是 财富与幸福感没关系,二是钱越多 越幸福,三是财富与幸福感负相 关,四是富人穷人很高兴但中产阶 级并不幸福,五是中产阶级最幸 福,没有富人的担忧,没有穷人生 活困难。我当时念大学的时候以中 产阶级的孩子念大学的比例高一 点,富二代条件太优越可能出现学 习不认真的情况,而生活有困难的 同学上不起学,现在的情况依然存 在。六是完全无规则的随机状态。 我们按逻辑推导,财富是不是会导 致幸福感的变化。我对同学们做了 一个调查,认同第一、二、三种的都 没有,赞同第四种的有一些,赞同 第五种的占绝大多数,赞同第六种 的也有很多。这就是一个实证问 题,它的结果按照逻辑是推不出来 的,只能通过实际的研究,通过数 据来谈。这个问题自然是一个经典 的问题,各个社会都会面临的,所 以一直有人在研究。1974 年,有一 位美国人研究了十五个国家的结 果表示,大部分国家不论经济条件 如何,他们的幸福感是一样的,即 第一种情况,这是我们没有人认同 的。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 讨论和争议,为什么大家都致力于 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对于人的 幸福感却没有影响。实际上我们仔 细看,他们的幸福感和经济状况还 是有关系的,相关系数是0.49,属 于中度相关。2008 年,我注意到两 位青年科学家也在研究这个问题, 他们收集到的数据更多,有近百个 国家,统计方式也更加全面合理,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地区 收入和幸福感是成正比的,所有国 家和地区放在一起看,除却香港和 不丹等个别国家和地区,总的趋势 也是越发达的国家幸福感指数越 高,是一种正相关。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多启示。首 先,这个观点虽然很多做实证研究 的人是认同的,但是没什么人敢 说。我所认识的一个计算机的教 授,他的每一个新发现都是来自于 实证研究的。收入能否带来快乐, 用哲学思辨、伦理道德的考究、逻 辑推理的演绎等都是得不出结论 的,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的现实,应该 回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相比于 2008 年的研究,1974 年的研究用到 的数量是有限的,2008 年的研究总 结了近百个国家。我在香港生活了 十多年,我认为财富不是快乐的来 源,但是看到了大量的数据我们发 现我们可能是个例外。我们研究的 样本要有代表性,因为样本的代表 性很重要。比较这两个研究的问题 就可以理解,1974 年研究的样本中 缺少大量的发达国家,基本都是一 个类型的国家,没有东亚国家,样本 有偏向,样本没有代表性。研究实证 研究最基本的原则,我们要区分基 本趋势,什么是多数什么是特例。自 然科学中物理研究的对象是高度一 致的,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达到了 100 摄氏度就会沸腾,但我们是研究 社会的,世界各地都不例外,社会充 满了个性与意外,这个时候就可能 形成了很多认知上的偏差,直接或 是间接了解这个世界,我们也可能 经常没有办法判断这些具象代表 的是具体趋势还是个例。正如上述 例子,不丹香港不会符合这种趋 势,如果没有实证研究他们也许就 不会理解多数现象是什么,但由于 他们都看得到2008 年数据的大量 样本的代表性,因此也许就会理解 自己是一个例外。
还有一类就是个体行为和集 体行为。2008 年的研究在社会科学 的研究中是一个罕见的经典案例, 在绝大多数研究当中由于数据和 条件的局限,有的研究只能做到整 体层面,有的只能做到个体层面, 有时个体层面和整体层面是矛盾 的。因为个体层面和整体层面较难 达到完美的一致。2008 年的研究其 定量数据可视化也做得很好,2008 年的表格数据将个体层面的关系 和整体层面的关系同时在二维的 空间里面展示得淋漓尽致,从设计 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上品,内容也经 典,解决了科学研究中长期想要寻 找的最佳状态,虽然这个状态不是 我们传播学的专家而是经济学家 发现的。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也是 实证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1974 年的研究,研究的是个时间点, 2008 年的研究包含了一种时间趋 势所带来的变化,一个社会进步其 幸福指数也在提高。当然,2008 年 的研究也不是终结的结论,这份研 究结果出来之后也有一些人表示 了异议,甚至有一些异议认为这个 研究本身是无法解决的,这可能是 因为地区和地区之间不同的人们 对于幸福的理解存在语义上和表 达上的差别。
看过这个关于财富与幸福感 的研究后,我们来关注目前全球上 很火热的另一个争论:比尔·盖茨、 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皮特·泰 尔、李嘉诚,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 都是富人,并且他们都没有完成大 学教育,其中前面四个都是读了一 两年大学,而李嘉诚没上过大学。 作为大学的老师,作为名校的学 生,这是我们都不愿见到的事实。 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他们的打工 者,这种说法一直存在。未完成大 学学业各有其由,有的是因为不想 继续读书,有的是因为自己想发展 其他方面的兴趣而放下学业,乔布 斯是因为家庭困难而退学。在乔布 斯离世前,他的一位室友在一个针 对昂贵的名校教育的讲话说到,我 们处在一个泡沫的时代,名校的大 学教育得不偿失。并通过他的基金 会,号召大学生退学,选择20 个20 岁以下的退学大学生每人资助10 万美金去创业。最终选了24 个,他 们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不乏华人。这 件事在美国教育界甚至全球其他国 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虽然他一开 始是要批判精英教育的收费,但它 所反映出来的是教育的无用。从文 化大革命到七十年代末,中国一直 流传知识分子无用论,比如“造原子 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等等,代表的是 反知的思潮,教授立刻写文章反驳, 但是媒体兴奋得看到了富有炒作价 值的大场面。其实它和现在的西方 社会面临的是一个问题,随着社会 的富裕,教育成为民众的基本权利, 更多的人接受大学教育是社会进步 的标志,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就业 机会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高,大学 生就业越来越困难,成为蓝领的大 学生越来越多,使得社会开始出现 这种问题,社会、家庭的大量投入得 不到应有的回报。这是谁的责任?放 弃了接受大学教育的24 个人会成 功吗?十万美金对于创业而言并不 是很大的一笔的钱,他们能否成功?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这个案例 是要说明,对于一个重要的社会问 题单是辩论是没有结果的,因为我 们看到的是特例,不能因为一些最 富的人没有经过大学教育就得出这 样那样的结论,这也是一个实证的 问题。新闻媒体不会像科学研究一 样讨论相关关系、回归曲线具体的 社会学问题,一般都是通过个案讲 故事,讲各种极端的故事,具有新闻 价值。但是生活在这故事当中则会 慢慢对人类社会的基本趋势和规律 迷失。实际上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 是反复被验证过的问题,在这些富 豪的公司里面还是存在着学历越高 的人工资越高的情况。
实证研究有一些基本原则,它 们是通过反复的实证研究慢慢的总 结出一些基本原理,它对强调实证 研究有着很大的意义。我和一些老 师达成了一个共识,我们教学生分 析数据的本意不是让学生能够做研 究,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同学们对 科学原则有基本的认识。什么是科 学原则?它是一种因果关系,什么事 情导致什么事情。一个是普适原则, 这是一种基本规律,不是说世界上 任何时间地点人都适用,而是大部 分情况下适用。我们承认例外,但 是不能因为例外忘记总体。森林里 的每棵树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柳 树林中可能有个体因为各种原因其 长势与通常情况不同,但这个林子 的总体是往下垂的。我们不能以偏 概全。普适原则与下面将谈到的概 率原则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对于概率原则,多少算是例外, 多少算是基本,普适原则可以定性, 而概率原则可以计算,在什么样的 条件下出现多少次是大概率事件, 多少次是小概率事件。一般,我们说 超过95% 是大概率的,5% 以下的是 小概率。有一个黑天鹅事件:天鹅是 白色的,然而有人在澳大利亚发现 了黑天鹅。作为一种自然变异的生 命,黑天鹅确实存在,在没有发现它 以前,从逻辑上讲我们认为黑天鹅 的出现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以黑 天鹅事件为例,有一位曾经做金融 的投资者写了一本书《黑天鹅》抨击 人们只看主流忽视支流的情况,说 明不能忽略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 件虽然发生的少,但一旦发生就都 是灾难。比方说地震、金融危机等。 对于没有系统的接受实证研究的训 练的人们,很容易被《黑天鹅》这本 书迷惑。有学生曾同我就此辩论,我 承认书很好,但是基本逻辑我不赞 同。现代医学的医疗责任越来越多, 有人去看病需要手术切除肿瘤,手 术有风险,风险1% ,不动手术可能 肿瘤会变成恶性,这就要凭自己的 判断,医生不会替你做主,让你自己 做决定,这是经典的大概率和黑天 鹅事件的决策。常态思维的人都会 倾向朝危害小的方面做决策,但如 果是被《黑天鹅》这本书说服了,你 就会觉得1% 发生了的话对于你而 言就是100% 。地震是否可预测,我 也觉得这是一个概率的问题。没有 一个人有100% 的肯定说这里会发 生地震,但可能有人告诉说有20% 或是60% 的可能会地震,剩下的就 是决策者对于风险的评估。通报可 能性,概率是当事者转移责任的武 器,告诉我们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们 只能估计可能性,这就是概率思想。 怎样知道事情发生概率的大小?其 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通过随机抽 样。抽样越多,观察到的个案越多, 概率越准。学习统计抽样每个人都 会接触到的例子就是掷硬币,比较 出现正反面的可能性。扔一次出现 正面的可能性不是0 就是100% ,而 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这个概率会 逐渐趋向于50% ,这里讲的就是随 机样本的问题。
比较原则———对于研究而言, 真理是在比较当中出现的。比较是 认识世界的基本渠道,是科学研究 的基本原则。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 要求控制变量比较差别,权重。我们 讲因果关系,要找到事情发生的原 因,但经常是多因一果,一种非常不 负责任的态度就是把所有的可能并 列。而科学研究的态度,是把所有可 能性都找到,排除不可能,再描述每 一种可能的主次轻重。可操作性、可 复制性、可证明性都是它的技术性 要求。2003 年非典在北京香港肆虐, 全城隔离,连招生面试时,每个人都 得戴口罩,录取完了,但开学时大家 发现彼此都不认识。见过面不认识, 这种事情至今历历在目。非典怎么 传播开来的?公共卫生专家所说的 传播渠道是空气传播,香港解释为 电梯传播,浴室和下水道,排风扇。 每一派都有自己的证据。但有些解 释不通,比方说乘过电梯的有没被 感染的,有排风扇的是不是每一家 都被感染了。对于空气传播而言,控 制是无效的,可目前依然没有理论 颠覆空气传播。反思一下,有病人用 大剂量的激素治疗,有抢救过来的, 有治疗无效的,比较年龄性别身体 状况没有规律,一部分人照样死,一 部分人照样活,现在有的病人还因 用药而留下后遗症,却没有医生和 领导承担这个责任。德国的病人隔 离时没用这种药,医生们让他们自 然康复,还是一部分人死一部分人 自然康复,死亡率相差不多。现在 反思一下,非典究竟怎样治好的? 表面证据说明跟这种医疗方法是 无关的。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想,怎 样知道一种药是否有效就是要靠 比较。需要比较处在同样状况下面 它发生的可能性高不高。我们一无 所知,我们很幸运躲过了这一劫。 任何事情都要琢磨一下:有道理 吗?必须要进行比较。看不到证据 的话也不轻易相信,我们大学正是 因为富有人文精神需要广博知识, 所以需要这种能力,没有这种能 力,有再渊博的知识,也解决不了 实际问题。
我们处于全球化、市场化和科 技化的时代,各种知识在我们手指 与键盘的敲击中唾手可得,我们需 要有各种技能,更需要解决问题的 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并且应该按照 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属于你自己的 独特的“能力组合”,每种组合中都 离不开语言文字能力、信息处理能 力和实证研究能力,能力之外还要 有“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日月”。(作 者系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教 授,代表性中文著作有《传播统计 学》(与柯惠新、孙江华合著)、《大众 传播模式论》(翻译)等。10 月期间, 作者做客我校名家论坛。本文 栗照 青 整理 石确卓玛 亦有贡献))